“引进来”与“走出去”,生物医药“国际化”之路如何实现?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张宇轩)如何加强中外生命科学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彼此了解,以更高效的方式探索双向投资和联合研发项目的机会?

围绕这一问题,3月12日,赛德思生命科学投资论坛上,近50名国内外生物医药界企业高管、投资者以及相关部门代表,以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分析国内及海外生命科学产业的现状,畅谈发展前景,讨论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11111.png

赛德思集团董事长王雷(Rani Jarkas)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赛德思集团董事长王雷表示:“作为国际金融集团,我们对中国市场高度重视,在过去的5年里,我们的战略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与希望在中国设立基地的创新型外国公司合作,帮助他们在中国市场开发和分销他们的变革性药物和医疗器械。我们还帮助中国本土冠军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收购资产。”

本次论坛,赛德思将由自有资金设立基金。按照其构想,该基金将完善该集团生命科学领域的集团生态系统,通过增加一个集中的资金池来支持具体举措,实现促进中国高度创新的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的发展。此外,将利用合资或独资的外国实体,吸引高度相关的外国技术进入中国,进而在医疗保健领域创造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并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

“通过设立基金的方式,我们希望创建一个更加结构化的投资工具,将更多的创新型外国公司引入中国。以及,通过与各方合作,专注于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发展完善这个‘生态系统’。”王雷说,“这个‘生态系统’包括地方政府、公立和私立医院、投资银行、咨询机构、cro、cdmo合作伙伴、以医疗保健为重点的基金、中国大型制药公司,以及处于各个发展阶段、希望在中国建立基地、在中国开发、分销和生产治疗药物的外国公司。”

简以言之,王雷所说的“生态系统”,即通过整合有关元素,促使海外优秀的生物医疗技术和资本落地国内,并助力孵化本土行业力量,完成研发、生产、销售链条。

2222.png

论坛现场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发表主旨演讲

要想实现这一系统性构想,自然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地方有关营商政策得以有效衔接。近年来,不少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用以优化当地的营商环境,其中不少针对性的措施正是面向生物医药领域,在产业孵化、内外交流、人才吸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应。

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书记夏青林表示,早在2022年,天津滨海高新区就发布了天津“双九条”政策(《天津滨海高新区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鼓励办法》《天津滨海高新区关于促进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鼓励办法》合称“双九条产业政策”),以支持当地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

“‘双九条’政策至今已实行了将近两年,效果是很明显的”,夏青林表示,落地的企业中,比较多的是初创型的企业,目前已经培育出一批成长快速、发展良好的企业;通过“双九条”这类政策,天津滨海高新区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下设机构共同创建了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以此实现技术不断创新、人才高度集聚。

“生物医药是一个未来产业,关乎到人的生命健康”,夏青林说,“中国的开放大门也会越开越大,从区域角度来讲,我们无论是产业还是科技,都必须国际化。要不断链接国际资源,做到‘双向奔赴’,把海外的企业引进来,我们的企业也要走出去。科技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才能最终推进行业整体发展,也推动了对于人民生命健康的共同服务目的。”

有了“引进来”的土壤,孵化出的企业如何“走出去”?这成为检验这套“生态系统”构想的最为实在的试金石。

3333.jpg

乐孕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熊娟发表主旨演讲

作为“走出去”的生物医学企业代表,乐孕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熊娟讲述了企业出海的难点和堵点:“以生殖保健领域为例,这个领域本身具有比较广泛的海外尺长基础,但我们的产品出海要面对国外在政策上的各种限制,且销售通路亏乏,产品本身也缺乏国际元素,需要进行国际化改造,需要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

“作为科研转化企业,我们并不满足于只做国内市场,也要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在熊娟看来,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就在于“国际化”,“我们需要与那些有外部资源的单位结合,解决最大的问题——销路。这个过程中,希望这类单位一方面可以帮我们找到当地的机构、医生、专家等,在深入了解和认可我们产品力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背书,实现品牌国际化;另一方面,国内外在相关产品种类划分、资质牌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政策差异,也希望通过这类单位,帮助我们顺利获取当地的相关资质,协助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