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会议”是达沃斯的一种颇具吸引力的分论坛形式:50平米左右的小会议室、每桌可坐8人的五六张圆桌、每张桌面都绘有不同经济模型、每桌的参会者围绕自己桌子上的模型进行不同的模拟操作......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各类参会者,通过这种没有准备、现场发挥的头脑风暴,互相碰撞、交互交流,开发奇思妙想。
很多缴费来参会的中国企业家,特别是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家,非常喜欢此类互动式会议,几乎每一场互动式会议都人满为患。但是,语言障碍让这些中国中小企业家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在一场有关转型的互动式会议现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围坐一起的一桌中国企业家,盯着桌子上的英文经济模型面面相觑:“模型看着好像很好,但不知道什么意思”? 在有同声翻译的会场,这些企业家们说这些断断续续的外国人式的中文,同样让他们不知所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眉
这是我第5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关于科技与健康的话题明显增多。关于精准医疗方面的科技创新引人关注。也许就像科学家们说的“因为癌症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所以这更加增加了人们对这一领域探索的决心”。与往年不同,今年大会还特别增加了“健康穹顶”这个小型的参与型会场旨在介绍中国传统中医、太极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今年的达沃斯论坛抛开了过于沉重的话题,而是将视角转向了“人与科技”。来自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很多有趣的人在一起进行科学探索、互动辩论,这样的论坛不仅看似有趣,而且能引发我们的共同思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
和往届相比,今年的论坛无论会议形式还是内容均由了很大变化,本次论坛除了原有的创想研究室、“思考未来”系列会议、电视辩论会等形式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全新的特色活动如:神秘的洞窟、慢镜头下的地球、锡德拉湾上空之云、人机协作行动展。参与者带上全景眼镜,便可进入叙利亚体验难民的生活;走进中国西部的莫高窟探索古老的中国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观察地球的演变史。
同时,今年的论坛上,更有“情景假设”科学辩论会,让参会者与顶级专家和技术专业人士探讨从人工智能和转基因到神经影像等各领域的突破式创新;“互动式”会议让更多听众得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一进今年的达沃斯会场,科技感就迎面而来。六分多钟的短片《锡德拉上空之云》、凡尘净土莫高窟、人机协作互动展览让行走在达沃斯会场就像在虚拟和现实中来回穿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
今年的夏季达沃斯年会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走进会场,无论是泛着银灰色冷光的铝板天花板,头顶上蜿蜒曲折的空中廊桥,抑或是现场执行着不同任务形状各异的机器人,一切都好似来到了只有在电影中才会见到的未来空间一样。本届达沃斯年会关注的主题即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现场更是通过设置了各种有关虚拟现实的体验环节使得嘉宾可以直观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有了哪些新突破,又会对商业和社会未来造成哪些影响?在改变未来经济格局的同时,科技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这些议题将会成为未来三天达沃斯年会讨论的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今年走进达沃斯论坛的会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科技和创新的概念无处不在,这与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转向创新式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网络互联更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以往传统制造业的身影越来越低调,大众点评、滴滴快的、美年大健康等互联网企业成为了达沃斯的新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引发了其他国家参会企业的热烈关注和广泛讨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伟Ivan
中国经济周刊达沃斯特别报道小组工作中
中国经济周刊达沃斯特别报道小组刚刚进行完紧张的采访
中国经济周刊达沃斯特别报道小组
中国经济周刊达沃斯特别报道小组
中国经济周刊达沃斯特别报道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