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本刊记者 张燕

“十四五”,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5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转型步伐坚实,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蓝天碧水净土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正体现在老百姓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举目可及的清水绿岸上。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出的一套系统组合拳。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十四五”时期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从源头上削减了污染排放。

碧水保卫战则注重精准施治,查出入河、入海排污口分别达36万余个和6.3万余个,推动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不仅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还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筑牢了土壤安全屏障。

生态保护的“厚度”,还体现在对红线区域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守护上。

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得到查处并基本完成整改。如今,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越织越密。

绿色发展动能澎湃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践中持续深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产业结构的“绿色转身”,成为转型的首要突破口。“十四五”时期“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与此同时,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环评数量不断增加,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标准引领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逐渐健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十四五”时期,共有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

技术突破成为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5000多项科技成果,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金融活水“精准滋养”绿色发展。“十四五”以来,有100多个项目已获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2024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项目推介机制,首批项目签订的贷款合同已达到143个亿。

展望“十五五”,我国将围绕“全覆盖、全打通、全转型、全提升”的目标,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以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实际成果。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