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隽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予以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1.3万亿斤。
从云贵梯田到秦岭山区,从黄淮海平原到东北黑土地,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稳步提升,中国农业交出了一份丰收的答卷。
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认真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特别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育成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餐桌也更加丰富。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说:“在食物开发来源途径不断拓展的同时,我国居民食物营养健康水平更加均衡。据专家测算,城乡居民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丰收成色更足,农民日子更红火。
“十四五”时期,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119元。“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到了2.34∶1,缩小的趋势非常明显。”韩俊说。
“十四五”时期,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出台,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备。
例如,稳住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健全补贴、价格、保险“三位一体”支持政策体系,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连续5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全面实施。
“十四五”时期,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先后在安徽、湖南等7个省份启动整省试点,其他省份组织整县、整乡镇试点。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