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更强,“家底”更厚,创新动能更澎湃

本刊记者 孙冰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从太空深海到人间烟火,5年来,我们的“国本”更强了,“家底”更厚了,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大国重器惊喜不断,中国制造蓬勃向新

“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商飞、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重大技术装备被誉为“国之重器”,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诞生了一大批“数得着、叫得响”的创新成果。

过去,中国制造靠的是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而今天,撑起“中国智造”的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

而普通人的生活也正在因为科技而更美好。

复兴号CR450动车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两个半小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就能收割600公斤作物;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也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

传统产业快转型,中小企业办大事

传统产业是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既是我们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也是经济增长和群众收入就业的基本依托。“十四五”时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老树发新芽”“老厂焕新颜”。

以钢铁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化身“智能工厂”“5G工厂”“黑灯工厂”,而且有171家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实现了既“新”又“绿”。

对中国经济而言,不仅需要“大象军团”,也离不开“蚂蚁雄兵”。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效益、质量都有显著提高。通过持续为中小企业破解难题,做优环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热情,“小块头”也有“大能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未来,我们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