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不应成为人才发展的硬性约束

文|王红茹

近日,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发布,其中一项调整备受关注:报考年龄放宽到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

作为中国就业风向标的“国考”,此次放宽年龄,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年龄不应成为人才发展的硬性约束。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需要“中年人”的力量?背后是人口、经济和社会观念的深层变革。

35岁还处在“黄金阶段”

“35岁门槛”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原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公务员报考者年龄为35岁以下。此后,这一标准被各大事业单位和企业广泛沿用。

当时,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约70岁。30多年过去,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到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岁。

面对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制度设计也应适应这一新常态。打破35岁的年龄限制,正是我们正视并接纳一个更加多元的年龄结构的开始,也是人口发展规律对公共政策提出的必然要求。

此外,根据《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将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推迟,相应地,将考编年龄上限放宽,也显得顺理成章。而对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进一步放宽至43岁,更体现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与包容,合情合理。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转变对人才资源配置提出了全新要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经验积累、专业技能和跨界能力成为比单纯年龄优势更为珍贵的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的崛起,许多岗位更需要能解决复杂问题、具备行业积累和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35岁以上的从业者,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行业洞察和人脉资源,恰恰能在这些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在当前的中国职场,35岁正处在“黄金阶段”。将报考年龄放宽到38岁乃至43岁,意味着公共部门向那些在市场、科研、社会组织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成熟人才打开了大门。

一位在科技企业工作了10多年的工程师,可能为科技政策的制定带来一线的实践视角;一位长期扎根社区的社工,可能为基层治理创新贡献真实有效的经验;一位在高校深耕研究的学者,则可能为宏观决策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这有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打破内部可能存在的“同质化”倾向,为提升公共治理的效能和精准度注入新的活力。

从更宏观的经济层面看,这一政策也有助于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打破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端人才市场的流动壁垒,从而增强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与韧性。

潜力不应被年龄简单定义

曾几何时,“35岁危机”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让许多职场人在迈入中年时倍感压力。它不仅是求职路上的一道硬门槛,更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仿佛“年轻”就是资本,而“年长”则成了负担。

但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多元化的技能组合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固守“年龄决定价值”的旧观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近日国考规则的调整,其意义远超政策本身。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个人的能力与发展潜力,不应被年龄简单定义;年龄更不应成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这一变革指向一种新标准,即评价一个人,应看重其真才实学、专业素养与持续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看他的出生年份。这与我们建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包容型社会目标高度契合。

作为重要的用人单位,国家机关率先打破年龄限制,为全社会树立了标杆。这一示范效应必将辐射至各类企业,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多元、包容的就业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民营企业也在打破招聘陈规。

7月8日,长城汽车宣布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董事长魏建军在微博上直言:“35岁不应该是终点,而是每个人面临的又一次‘开场而已’,是新的一次深蹲起跳的起点。”

2026年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既是对人口结构变动的务实回应,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社会观念进步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此次国考报名放宽年龄限制,带了一个好头。期待更多地方、单位和企业,尽快跟进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

(本文作者系本刊记者)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