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虚与实

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备受关注。本刊记者 孙冰I摄

本刊记者 孙冰 孙庭阳 张燕

政策的明确指引、资本的热烈追逐、产业的蓬勃创新和大众的翘首以盼,都让具身智能站在聚光灯下。

什么是具身智能?就是机器人吗?我们先看三个场景。

将物料按时按需搬运到指定工位,这是不同类型的工厂里都非常普遍而大量的工作内容。

场景一:工人把物料搬上小车,然后开着小车送到指定位置,再把物料卸下来。

场景二:机械臂把货物装进AGV(Autonomous Guided Vehicle,自动导航车)小车,小车按照既定轨道运送到指定工位,机械臂抓取物料进行生产。虽然机械臂和AGV可以分毫不差地运行,也集成了一些传感器以便了解工作状态,但它们都得依赖预设的程序,只会“循规蹈矩”地做一件事,无法应对突发情况。如果要“换个地方上班”,只能重新为其设置程序。

场景三:一台长了手臂的AGV小车会根据工作任务需求自己把物料装好,然后自己规划合理路线(不是某条固定路线),并送到所需工位(不是某个固定工位)。如果路上有障碍物或“工友”,它会避开并继续前进。也就是说,它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和“随机应变”了。

场景一是过去的传统人工模式,场景二是现在的发展阶段,而场景三则是我们期待和为之努力的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英文全称是“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身体的AI”。ChatGPT、DeepSeek都是AI,但它们像没有身体的“大脑”。比如,AlphaGo会下围棋,甚至能战胜世界冠军,但它并不能在真实世界拿起一枚棋子。

而具身智能则不仅会下棋,也能自己落子。它能从真实的物理世界直接获取信息,并完成“感知—规划—行动”的闭环。

至于“身体”的形态,并非一定要是人形,两足还是四足、轮式还是履带,潜水还是飞行,抓夹还是手指……其实是取决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当然,人形机器人看起来最“炫酷”,其技术难度也是最高阶的。

能把具身智能理解为“给AI套个身体”或“给机器人接入AI”吗?似乎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具身智能需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要让智能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和动态反馈来生成。这样具身智能才不是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一个能主动完成任务的“智能体”。

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是“一键切换”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究竟哪里是传统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界限,学界和产业界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比如,“进厂打工”和“服务陪伴”所需要的进化阶段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下完成特定任务,更容易实现;后者则需要机器人应对复杂的环境和各种突发情况,又要与人类亲密接触,就要求具身智能要进化得非常聪明和安全,甚至是像“碳基人类”一样的“硅基生命”。

此次,周刊记者采访调研多个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和相关企业,希望通过报道各地方布局具身智能的重点与策略,资本青睐的赛道与路线,以及头部企业的进展和目标,看看蓬勃发展的具身智能正面临着怎样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或许今天的具身智能还像一个小婴儿,从翻身站立到蹒跚学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还会不断摔跤。但我们可以相信,它终究有一天会健步如飞,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