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力推创新能级跃迁

文|王红茹

9月27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如期发布。如同过去8年一样,广东再次稳稳地坐在了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头把交椅上,实现了令人瞩目的“九连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企业创新”与“创新环境”两大分项指标已连续两年双双排名第一,这是广东引以为傲的“双核心”优势。这份成绩单,无疑是对广东过去多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肯定。

然而,在“九连冠”的耀眼光环下,《报告》数据所显示的领先优势出现边际收敛。如何突破卡点,让“全国第一”的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是摆在广东面前的现实课题。

企业创新“百花齐放”

《报告》将“企业创新”列为广东的双核之一,这绝非偶然。广东的创新,在于其充满活力的企业群体。

当我们谈论广东的企业创新,脱口而出的是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科技领军企业。它们不仅是规模的象征,更是创新深度的标杆。这些企业在研发方面每年投入巨资,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前沿领域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全球竞争力,不仅起到了“领头雁”效应,更牵引着整个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除了科技领军企业,还有遍布南粤大地的、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以极高的市场敏锐度和灵活的机制,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企业或许声名不显,却共同构成了广东创新生态中最肥沃的土壤,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是创新的生力军。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研发什么;技术瓶颈在哪里,资源就投向哪里。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使得广东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避免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困境。

创新环境是滋养创新的沃土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种子,那么创新环境就是滋养种子生根发芽、长成森林的沃土。

广东在“创新环境”上持续领先,首先体现在政府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上。多年来,广东各级政府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到如今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政策导向始终围绕如何激发市场活力、保护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创新者能够安心投入,让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这种“放水养鱼”而非“涸泽而渔”的思路,为企业家的长期主义提供了信心。

广东“创新环境”持续领先,还体现在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与产业生态。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拥有全世界最齐全、最灵活的制造业产业链。一个创意在这里可以迅速找到设计、开模、打样、生产的所有环节,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成本和时间被压缩到极致。这种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其他创新区域梦寐以求却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广东“创新环境”持续领先,得益于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高效集聚的人才资源。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形成了务实、开放、敢为人先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尝试、宽容失败,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来此追逐梦想。

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已经成为高端人才净流入的高地。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正是政策、产业、人才等多重要素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广东极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让创新的种子能够在这里获得最好的滋养。

突破卡点,推动创新能级跃迁

“九连冠”值得骄傲,但《报告》也显示,广东的创新综合效率由第3降至第5,综合潜力位列第27,领先优势开始缩小。这意味着,广东的“增量动能”与“边际效率”需要进一步强化。

过去,广东的创新更多是“追赶型”和“应用型”,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当自身已经处于领跑位置,前面再没有明确的追赶目标,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这就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广东的短板有所显现。

首先是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广东企业的应用创新固然强大,但真正的颠覆性技术、从0到1的突破,往往源于深厚的基础科学积累。与北京、上海等拥有大批顶尖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相比,广东在基础研究底蕴和原始创新能力上仍有差距。

其次是创新效率存在隐忧。广东2024年的R&D经费投入达到5099.6亿元,自2016年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后,广东已经连续9年R&D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一。尽管研发投入总额巨大,但如何让每一分钱产生更大的效益,如何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建立更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而非“拉郎配”,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再次是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广东的创新活力高度集中在珠三角,特别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创新能力、人才吸引、产业承接上,与珠三角存在落差。这种内部的不平衡,限制了广东整体创新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也影响了其发展的韧性和广度。

面对这些卡点,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体制机制上,要勇于打破阻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一个更能激发科研人员好奇心与创造力的环境,让创新效率真正提上来。

在区域协同上,要加强珠三角对粤东粤西粤北的辐射带动,通过产业共建、创新飞地等方式,在全省范围内优化创新布局,打造一个更加均衡、更有韧性的“大广东”创新体。

(本文作者系本刊记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