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算力热背后,AI泡沫忧虑再起

本刊记者 郑雪

技界从不缺故事和资本。近期国外科技巨头动作连连:先是10月6日,AMD和OpenAI签署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股权协议,OpenAI将采购和部署多达6吉瓦的AMD Instinct系列GPU。

然后便是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证实投资了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

而在不久之前,OpenAI宣布和英伟达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OpenAI将部署10吉瓦的英伟达系统。10吉瓦的算力相当于400万至500万块图形处理器(GPU)。

在数据中心AI计算市场,AMD是英伟达的头号竞争对手;而在人工智能方面,OpenAI和xAI正对簿公堂。

AI领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大手笔订单和投资引发了公众和投资者的担忧:资金陷入“循环”,似乎有人在玩数字游戏;有人甚至采用了“AI Bubble(AI泡沫)”这样的字眼,开始担心泡沫破裂之后带来的一地鸡毛。

AI基础设施领域大单频现

先来看OpenAI和AMD的这笔合作。根据协议条款,OpenAI承诺购买价值6000兆瓦的AMD芯片,从明年的MI450芯片开始。OpenAI将直接或通过其云计算合作伙伴购买这些芯片。

“与OpenAI的合作预计将为AMD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同时加速OpenAI的AI基础设施建设。”AMD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兼财务主管JeanHu说。

部署系统只是合作的一部分,双方在股权上实现了深度绑定。AMD向OpenAI发行了最多1.6亿股的普通股认股权证。当OpenAI完成芯片部署、AMD实现特定股价等里程碑时,OpenAI就能获得这些股票。

这是OpenAI最近在算力上的又一笔天价大单,但并不是第一笔。自2025年年初,一项由OpenAI主导,软银、甲骨文等参与的“星际之门”计划浮出水面。该计划预计未来数年投入约5000亿美元,旨在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AI基础设施。

仅就9月来看,OpenAI在AI基础设施建设上动作频频,先后和英伟达、CoreWeave(AI云端运算企业,通过出租和建造配备大量英伟达芯片的数据中心盈利)达成或扩展协议。

9月22日,OpenAI和英伟达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及其他基础设施。此外,英伟达计划逐步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9月25日,为OpenAI提供基础设施的CoreWeave宣布与OpenAI达成扩展协议,这是其和OpenAI在同一年内第三次拓展协议,双方的合同总价值达到约224亿美元。

“这是全球大规模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开始,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黄仁勋曾就和OpenAI合作如此评论。这句话成为当下AI算力市场最真实的写照,相关投资不断加码。

诸多科技公司押注AI数据中心背后,意在规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乔纳森·库米(Jonathan Koomey)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目前存在一个基本共识,即‘规模’是关键所在。这一观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是成立的,未来或许仍将成立。”

所谓规模,是指只要模型能在更多数据和算力的支持下进行训练,其性能就会不断提升。

大单交易背后显隐忧

事关AI算力投入,不少合作价值高达数千亿美元。资本市场对于相关AI合作,反应热烈:OpenAI宣布和AMD合作之后,AMD的股价上涨了23%。OpenAI宣布和英伟达合作消息后,英伟达股价一度涨超4%,刷新历史新高,总市值逼近4.5万亿美元。

但大单背后,隐忧不断。

这轮AI投资热潮,引发了不少人对于“循环(指向自身客户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交易的警惕。以OpenAI和英伟达的合作为例,英伟达投资OpenAI,资金从英伟达向OpenAI流动,而OpenAI向英伟达下达GPU订单,资金又反过来从OpenAI流向英伟达。

看上去是一个完美闭环,这些交易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真实需求水平的质疑:有多少是来自客户和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又有多少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进步而进行的资本循环?

此外,巨额支出也让投资者担忧,这些公司是否能够快速增长并获得足够的利润,以证明巨额投资是合理的。

现实情况是,当前的OpenAI仍未实现盈利,甚至在2025年预计亏损将超过50亿美元。

一些分析师将当今的人工智能热潮与2000年前后出现的互联网泡沫进行比较。当时,思科、北电和朗讯等电信设备巨头,向电信运营商、初创公司提供巨额信贷或直接投资,让它们购买自家路由器和光纤设备。这样的资金循环推高了营收和估值,实际需求被高估。最终的结果是,思科等设备制造商背负坏账,而初创公司纷纷破产。

“与互联网时代类比,人工智能公司的估值处于泡沫之中。”美国私募股权公司Thoma Bravo联合创始人奥兰多·布拉沃说。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则提示:“此举显然会加剧人们对‘资金循环’的担忧。”

当然,目前的担忧距离引发危机仍有距离,但随着人工智能公司估值不断攀升,有人担心,这段距离正逐渐缩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