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智”,握牢工业制造关键技术

本刊记者 宋杰

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人头攒动的展馆里,一台来自格力的六轴机器人正灵活地挥舞着“手臂”,对一块汽车后地板进行精细打磨。

作为格力电器在工业装备领域深耕十10年交出的成果之一,这款机器人背后,是格力近2万人的研发团队和近14万项专利的长期技术积淀,展现出格力为工业制造持续赋能的坚实能力。

格力展台

格力智慧工厂解决方案

格力桌面级数字化教育平台 本刊记者 宋杰I摄

破解柔性制造难题

记者在格力智能装备展区看到,这里仿佛一座微型未来工厂,最有人气的是复杂零件自动化加工单元。

“如今汽车一体化压铸件越来越多,对机床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机器人装上电主轴,就能实现铣削、打磨、钻孔等一系列加工,这就是柔性化生产。”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陈工向本刊记者介绍。

他补充说,这套机器人加电主轴的解决方案特别适用于打样、小批量、复杂及大型的铸件加工,它拥有高柔性化、投入低且兼容性强的特点。

紧挨着的是机床FMS柔性制造系统,谈及这套系统的优势,他信心满满:“核心优势就是高柔性化及智能化、自动化。无论是汽车零部件,还是机械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它不仅能实现单机自动化,更能实现整个生产单元全天候、自动化、信息化和无人化运营,极致提升设备利用率(OEE),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不远处,精密涂胶解决方案前,集成视觉系统的机器人正对电池托盘执行毫米级精度的涂胶作业。而在另一侧,占地仅0.9平方米的移动协作智能焊接工作站,如同一个灵巧的“钢铁工匠”,在模拟工位上娴熟地展示焊接技艺。

“它插电就能用,支持碰撞检测等17项安全功能,适用于30米以上的大跨度船舶与建筑钢构焊接、铝型材焊接等场景,重复精度稳定在0.03毫米。”陈工说。

展区内,一套3D视觉柔性分拣解决方案同样赚足了眼球。“目前深框抓取是行业难点。”陈工指着一台正在从杂乱无章的筐中精准抓取工件的机器人说,“我们融合深度学习与3D视觉技术,能准确识别产品的位置和形态,从而实现精准抓取和整齐排列。”

在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展示区,巨大的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设备状态、生产效率和物料信息一目了然。

“系统能对机器人及机床等核心部件的核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异常立即告警,还能精准预测保养时间。”陈工指着屏幕说,“从一块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出货,全流程实现了数据驱动和智能联动,确保了整条产线的高效与透明。”

此外,专为教育领域推出的桌面级数字化工厂平台,也吸引了众多院校教师的驻足咨询。

“这套系统完整复刻了工厂的真实流程,让学生能亲手实践机床上下料、立库调度,并进行数字孪生实训。”陈工说,“我们的桌面数字化平台适合于职业教育及企业培训,实操性强、互动性高。目前,我们已与湖北大学、福建船政学院等成功开展合作,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助力。”

十年磨一剑的 “智造” 征程

展台上这些令人惊叹的“黑科技”背后,是格力电器长达10年对工业装备领域自主创新的坚守与投入。在工博会开幕式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演讲,将这份战略雄心清晰地传递给了全场。

“回想2013年,大家都一窝蜂地去搞金融、搞地产,那个来钱快。而装备制造业,投入大、回报慢,是最辛苦的。”董明珠说,“我们当时就想清楚了,中国制造必须要走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就是自主创新。”她坦言,进军智能装备领域,最初就是为了打破高端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从最初仅有的一台数控机床,到如今拥有上百种不同型号的智能装备产品,格力用1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核心技术自主攻关的坚实道路。

这份成功背后,是格力“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的研发原则。董明珠强调,工业现代化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格力正致力于为此赋能。她呼吁中国企业摒弃低价竞争,共同向上“卷”质量与技术,通过扎实的工业创新,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这一战略在格力智能装备的业务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格力电器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已形成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及工业自动化四大产品领域,并实现了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全部自主研发。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类似人体神经中枢,通过程序指令实现精准动作。机器人各部件对应人体结构:机身如躯干,伺服电机和减速机控制关节运动,提供动力,控制系统则如同大脑,统筹指令与执行。”展台工作人员说。

2024年,格力“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及控制”关键技术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荣获2025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彰显了中国智造的硬实力。

从过去依赖他人的核心部件,到如今能够创造核心部件并且为世界提供服务,这不仅是格力的转型,也是中国制造业向上突围的缩影。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