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舜礼:
文旅创新是大势所趋

本刊记者 侯隽

当国庆节“邂逅”中秋节,这个“超级假期”让人们走得更远、体验更深。各地“宠客”举措暖心,形成一幅幅文旅商体展多元消费升温的火热图景。

如何将景区从“观光地”打造为“沉浸场”?如何进行文旅消费场景创新,实现丰富的高品质服务供给?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话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舜礼。

《中国经济周刊》:携程最新数据显示,开封以36%的订单同比增速领跑河南全省,不少游客提前20天锁定清明上河园与万岁山武侠城“双园联票”。您认为近年开封文旅出圈的原因是什么?

高舜礼:旅游市场并非千篇一律,总有个别地方天赋异禀、卓尔不群。首先,河南是人口大省、旅游大省,开封市本身文化历史非常深厚,作为几朝古都,积淀非常多,认真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其次,旅游很注重口碑效应和群体效应。最近这几年,河南旅游比较兴旺,一些景区很火,如此便形成气候;

再次,开封文旅本身也积极拓展市场,发挥主观能动性值得肯定。

《中国经济周刊》:开封市打造了一批“虚拟现实+文化旅游”的智慧文旅新体验,以及越来越多的宋韵文旅新场景,这种“既有古韵,又有新潮”的模式对其他城市有什么借鉴意义?

高舜礼:我国有文史底蕴的城市很多,文旅方面,可以说我们一直是沾老祖宗的光,但也要去创新适合新时代的口味。

过去旅游只用眼睛走马观花,现在大家的要求高了,旅游的时候往往期待全方位感受,尤其强调体验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景区创新方面,包括文旅场景等,都要有较大的尝试和主动改变。

《中国经济周刊》:在吸引年轻客群方面,开封进行了很多尝试,例如万岁山景区NPC互动、宣传国潮、景区增加大量表演等,您认为中小城市在文旅场景创新方面应如何迎合新消费趋势?

高舜礼: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变。我们国家人口很多,各个年龄段都是一个大量的人群。因此,任何一个景区、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旅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创新不等于重复,不等于模仿,更不等于抄袭。景区也是如此,要根据自身文化特色走自己的路。

我今年夏天实地感受过万岁山景区,它诸多的做法都有创新,甚至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探索创新,很有启发性。文旅创新就要挖掘当地的文脉,要活化,要创新,要因势而动,要展示自己所长。

《中国经济周刊》:此前,许多景区的衰落,在于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而低票价模式让万岁山景区的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0%。您认为应如何让营收从“一次性”升级为“持续性”?

高舜礼:我很赞赏把门票降低再加上3日期限这样的做法,因为门票经济很难持续。旅游的经营之道,说到底,就是要先把游客吸引来,再想办法让他乐于消费。

我国旅游业很快进入低票价时代,这也是与国际接轨,是大趋势。对重点发展旅游的地方来讲,谁早认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更主动。

《中国经济周刊》:长期以来,中国主题公园多模仿国外,依赖大型设备和高科技投入,却陷入同质化竞争。万岁山模式是不是一种新探索?中式主题乐园的突破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高舜礼:东方和西方主题乐园存在明显差别。万岁山是一种尝试,方特、长隆等也是一种探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式乐园一定是多样化的。首先,中式主题公园一定要在服务上下功夫,提高服务精细化,做到顾客至上。其次,要创新服务形式,要有新意,有刺激感,有魅力,如目前AI元宇宙、具身智能、无人机等都可以在文旅上进行探索。我们现在提倡文旅和科技融合,要把科技这个翅膀插好,旅游就一定能腾飞,主题乐园也一定可以兴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