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变多,取件仍感不易

本刊记者 张燕

家住太原小店区的杨女士习惯于网络购物。最近,这位曾经盼着收快递的“剁手党”,一看到手机弹出 “快递已到达”的通知,眉头就先皱了起来 ——“拆包裹的快乐已经提前被‘取快递’的苦恼耗光殆尽”。

一个周末的上午,她收到了来自不同快递公司的取件通知。为了取这几个包裹,她不得不先后前往横跨小区南北大门的两家菜鸟驿站、旁边的多多驿站、穿过一条马路的申通喵站,最后还要绕到隔壁小区里面的丰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超她的预期。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快递驿站太多太乱”的吐槽帖比比皆是。有网友在评论区调侃:“秦始皇当年能统一文字度量衡,现在能不能统一一下快递驿站?别让我取三样东西跑三个地方!”

小区有5家驿站,取件却要跑断腿

杨女士居住的小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分布着4家不同品牌的快递驿站和两个快递柜。

平日里取快递,杨女士只是觉得麻烦,到了电商大促期间,取快递的经历就变成了实打实的“噩梦”。最多的一次,杨女士有30个待取包裹,光绕着小区拿这些快递,就花费了近1个小时。

杨女士个体困境的背后,是快递末端网点的急速扩张——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业务量已达1750亿件,人均接收快递超120件。全行业企业共设立各类营业网点50.1万处,比上年末增加3.3万处。其中,快递企业营业网点24.8万处,服务站等其他类型营业网点达到19.8万处。

网点数量和密度不断提升,本是推动末端配送网络扩张与重构、让服务更贴近居民的好事。然而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快递驿站的“过密化”不再是“多一份选择”,反而让居民陷入新的麻烦。

快递驿站为何越开越多

为什么快递驿站越来越多?

对于快递公司来说,末端配送早已是行业竞争的“必争之地”。通过自建驿站,既能让快递公司摆脱对第三方代收点的依赖,满足社区散单寄件需求,更能通过“集中代收”大幅降低配送成本。

如今的市场上,除了有菜鸟驿站、快宝驿站这类第三方品牌,大多数快递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建品牌。如圆通旗下“圆通妈妈驿站”、中通快递旗下的“多多驿站”、韵达旗下的“韵达快递超市”、“蜜罐”等。

记者随机走访了十几家开在不同小区周边的快递驿站,发现开设多家驿站的小区往往具备共性特征:这类小区大多居住人口基数大、整体面积广。

以北京市某大型社区为例,入住居民超5000人,小区内分东、西、南三个片区,楼栋分散在近1平方公里范围内。此前该小区仅设一家菜鸟驿站,高峰时单驿站日均收件超800件,货架堆至天花板,工作人员分拣需耗时3小时以上,居民取件常要排队半小时,甚至出现包裹错拿、漏拿的情况,“单一驿站根本扛不住这么大的收件量。”驿站经营者说。

除了实际配送需求,相对较低的创业门槛也进一步推动了驿站数量增加。一笔几千元的押金、1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一套简单的扫码设备,就能开门运营。这种低投入、易操作的模式,让不少小区周边的便利店店主、个体经营者愿意加入,进一步加剧了驿站的密集程度。

不少和杨女士有同样困扰的居民都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把所有快递都放在一个驿站?杨女士曾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一度把收件地址改到小区门口的菜鸟驿站,可结果并不理想。专属于某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只能放到这家公司专属的驿站。

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18年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中就提出:“鼓励多个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共享末端服务设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但现实中,驿站“各自为战”的现状仍在持续。

新规难破“默认放驿站”困局

对杨女士而言,取快递跑断腿的核心困扰,始终绕不开“快递默认不送上门”的现实——明明网购时填了详细门牌号,却几乎每次都要自己去驿站取。除非是家电这类大件,否则连快递员的电话都难得接到。

其实,针对这种“擅自放驿站”的情况,监管早已出台明确规定。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中清晰界定:未经收件人同意,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末端设施,属于违规行为,最高可处3万元罚款。这一规定刚出台时,杨女士和不少居民都觉得“终于有保障了”。

但从实际执行来看,这份期待很快落了空。家住广州的王欣试过很多办法。她曾多次打给驿站官方客服,强烈要求禁止自己网购的产品被驿站入库。客服每次都回复“已设置”,但由于不少商家发货时会使用虚拟号码,最终快递还是会被放在驿站。她也曾经在快递显示“派送中”时联系快递员电话,反复强调“家里有人,麻烦送上门”,可对方总是回复:“所有件都装在一个大袋子里,没法单独给你翻找这一件,还是去驿站取更方便。”

记者走访时,多位快递员也道出了难处:“我们每天要送300多件,要是每件都打电话问上门,时间根本不够用,而且很多人白天上班,上门也没人收,白跑一趟还影响考核。”某快递公司网点负责人坦言,“默认放驿站能快不少,只要没收到投诉,基本不会干预”。

一来二去,王欣渐渐没了力气:“客服推给快递员,快递员说没时间,新规明明在那儿,可到我这儿就不管用了。”纸面上的“上门权益”,在实际配送的忙碌与流程的推诿里,始终落不到自己家门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