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航APP开始评选“好店”

本刊记者 宋杰

“您好,可以给个五星好评吗?送您一份小甜品。”在上海一家网红餐厅,服务员一边递上饮品,一边微笑着提出请求。这样的场景如今屡见不鲜——商家以各种优惠换取好评,消费者在小小“福利”面前难以拒绝。于是,评分高的店不一定好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反而可能藏着地道美味。

9月10日,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于杭州西溪园区发布“高德扫街榜”,并宣称“永不商业化”,旨在通过用户真实的导航足迹,构建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构建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本刊记者 宋杰I摄

“扫街榜永不商业化”

“扫街榜永不商业化。”高德地图CEO郭宁在发布会上说出这句话,赢得了台下观众的掌声。不过,在互联网平台普遍依赖广告盈利的当下,大家也有疑问:如何实现可持续?底气何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江萍对本刊记者说:“高德完全可以用其他业务的收益,来覆盖榜单开发和运营中‘不商业化’的成本。它不是在单个产品上追求盈利,而是在生态位上构建闭环。”

这种“生态协同”在同期公布的“烟火好店支持计划”中得到印证。高德宣布将投入2亿元打车券和9.5亿元消费券,目标直指“降低用户到店成本,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真实抵达”。

“高德背靠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让它具备了实现这个承诺的可持续能力。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商业思维,用基础服务的免费和榜单的公益性,来撬动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繁荣,最终实现共赢。”江萍说。

根据高德扫街榜页面信息,扫街榜分为“状元榜”和“扫街榜”两大类,“状元榜”为年榜,每年更新一次,包含餐厅、景点、酒店品类。“扫街榜”为日榜,每日更新,主要以餐厅为主。

产品负责人李刚在技术解析环节介绍,扫街榜的核心算法基于两个公开透明的维度:真实的用户行为数据(尤其看重回头客比例)和经过芝麻信用加权的高质量评价。

这意味着,商家无法通过付费购买排名,消费者的每一次导航、每一次真实的复购行为,才是决定排名的唯一标准。

只看行为,不看营销

通常拥有更强线上营销资源与能力的品牌更容易获得曝光,而许多中小商户、传统社区老店却往往难以被看见。

扫街榜的推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直指这一痛点。与传统评分平台不同,扫街榜聚焦用户“用脚投票”的真实行为:它关注顾客是否真正花费时间和金钱成本导航到店,以及是否愿意再次前往消费。

江萍认为,这种基于真实行为的数据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刷好评的业态,推动商家从“价格战”转向“质量战”,从而促进餐饮行业的服务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李刚在现场展示的北京望京商圈小吃店对比数据更具说服力:两家店日均客流量相近,但A店回头客比例高达58%,评分4.9;B店回头客比例仅5%,评分4.2。这一鲜明对比清晰揭示了用户真实黏性的差异。

高德地图还特别推出了“烟火小店榜”,专注于挖掘那些“店面小、手艺好、价格亲民、扎根社区”的优质小店。

比如,郭宁提到的一家经营10年的社区老店就是典型例子,它虽低调扎根于社区,却凭借精湛手艺吸引了较远区域的顾客,后台数据显示,最近180天有3896人,平均开车超过11.3公里去这家饺子店。

然而,榜单依赖“导航足迹”的算法逻辑,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的讨论:对于那些熟客、根本无须导航的社区老店,它们该如何被“扫”进榜单?这是否会造成新的“数字鸿沟”?

对此,李刚说,扫街榜的商家综合评分,纳入了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真实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检验评论的真实性、专业度、时效性、内容质量等,再通过AI模型驱动计算得出分数,成为扫街榜的排名依据。这样一来,不仅能识别出专程导航而来的新客,更能捕捉到那些无须导航、高频复购的忠实熟客行为。

江萍也补充,算法偏见与数字鸿沟问题确实存在,尤其是在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商户之间。她以自身使用体验为例:“我在朝阳区对外经贸大学附近搜索餐厅,结果很少。算法若能分层、分区域细化优化,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局部市场的多样性。”

她建议,未来应进一步细化榜单维度,例如按人均消费、5公里半径等标准划分区域榜单,让高端餐饮与社区小店能在各自赛道中公平竞争,真正反映中国餐饮的多元生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