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玮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90后”投资者周默告诉记者,他最近把原本计划买理财的20万元资金投进了新发的科创指数基金,“放银行收益率太低,炒股自己又没那个水平,还不如跟着大盘的脚步,借基入市。”
像周默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随着A股市场站稳3800点,创近10年新高,公募基金发行市场迎来新的热潮。
记者查询Wind发现,截至9月23日(下同),9月共有140只新基金宣告成立,这也是连续4个月单月成立产品数量超过130只。年内新成立基金已达1087只,募集资金规模8523亿元。
年内新成立基金超1000只
数据,是市场热度最客观的温度计。
记者查阅Wind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市场新成立基金数量创下单月发行新高,达到155只;随后3个月热潮得以延续,连续4个月单月成立产品数量超过130只。资金入市的迫切,使得新基金平均认购周期大幅缩短。
一度在市场中沉寂的“日光基”“爆款基”等现象重现。比如,9月3日,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首日便突破50亿元的募集上限,提前结束募集,最终募集规模达49.55亿元;9月8日,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在发售首日即触及10亿元募集上限,提前结束募集。公开信息显示,该基金是一只主要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其中,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 80%。
记者查阅Wind显示,截至2025年9月23日(下同),年内全市场成立基金数量达1087只,相比同期增长28%。
其中,股票型基金表现尤为亮眼,成为当之无愧的发行主力。年内共计618只股票型基金成立,占总数的56.9%,同比增幅达20%,升温态势明显。
在股票型基金内部,指数型产品(含被动指数型与增强指数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新发的618只股票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基金多达468只,占新发行股票基金的75.7%;增强指数型基金129只;而普通股票型基金仅有21只。市场对指数化投资工具热情十分高涨。
从总量上看,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再创新高。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
买基金,不是买 “明星基金经理”
与往日不同,本轮基金发行热潮中,一个有趣的变化正在发生:“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正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规则透明、风格鲜明的指数化、被动化产品。
“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一投资理念曾深入人心。彼时,白酒、医药、新能源等赛道行情火爆,一批重仓其中的基金经理凭借惊人的业绩迅速“出圈”。市场对于知名基金经理的追逐,甚至达到了“饭圈化”的程度。
然而,部分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大幅波动,让投资者认识到,过度美化个人能力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基金业绩的来源不仅是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更得益于特定的市场行情。一旦市场风向转变,过度依赖单一赛道的激进策略便难以为继,导致基金净值大幅回撤。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的战略也在悄然转向。基金公司正从过去的“造星”模式,转向主推各类“产品”,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覆盖不同行业、区域、策略的“工具箱”。例如,加速发行QDII、港股通等相关产品,满足投资者分散风险、优化配置等多样化需求。
事实上,监管层对公募基金“去明星化”的引导有着清晰的政策脉络。2022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2025年5月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在此背景下,被动型基金正成为投资者入市的“新宠”。
过去,市场更愿意选择那些由基金经理主动挑股票、判断买卖时机的“主动型基金”。近年来,被动型基金逐渐受到热捧。这类基金并不主动寻求取得超越市场的表现,而是试图复制指数的表现。
被动型基金一般跟踪特定指数(比如沪深300)的成分股,目标是赚取和市场差不多的平均收益,因此通常又被称为指数基金。基金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基金的走势跟上指数“不掉队”。
记者梳理发现,在新发行的指数基金中,科技创新是当之无愧的主线。广发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ETF、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A等科创主题产品发行规模均超19亿元。
(注: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