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陶成波:以一体化绘就世界一流强港新图景

本刊记者 宋杰

自浙江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改革以来,全省港口发展不断突破瓶颈、释放活力,展现出新格局下的强劲动能。围绕浙江海洋港口如何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记者近日专访了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陶成波。

《中国经济周刊》:浙江在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改革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经验?

陶成波:推进港口一体化,战略引领、改革赋能和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在改革过程中,浙江省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域分割和同质化竞争,深化机制创新,对全省沿海港口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品牌,实现了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战略协同,形成了强大合力。

同时,推动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内陆无水港协同发展,加强分工合作,优化运输组织,实现“五港合一”协同运作,大幅提升了全省港口的资源整合效率。

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2017年,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总结了浙江省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5条经验,并号召各地港口学习借鉴。

浙江成立省建设世界一流强港领导小组,构建推进工作机制,发布实施方案,举全省之力加快世界一流强港建设。

对此,集团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和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先后荣获中国质量奖、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并推动宁波舟山港跻身世界一流港口领先方阵,推动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排名5年进4位至全球第七,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

《中国经济周刊》:随着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您认为,浙江港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陶成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必然选择。

在科技创新层面,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生产运营深度融合。比如,打造智能集卡混行、远控桥龙作业等智能场景,建设全域感知的“数字孪生港口”,以此实现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的新突破,不断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绿色转型方面,我们以打造“零碳港口”为目标,构建多元清洁供能体系,积极推广岸电和清洁能源应用,持续推进港口节能减排;开展“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研究,建成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推动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开通国内首条市场化、规模化集卡绿色运输线;通过优化运输结构,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减少公路运输碳排放,构建起低碳高效的集疏运体系。

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整合资源发展信息科技产业,打造以“n-TOS+S-ECS”智慧双芯为核心的产品矩阵,推动自主创新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实现从“服务内部需求”到“创造市场价值”的转型。

人才支撑方面,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港”战略,既注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也重视培养高技能的“港口工匠”,着力打造与智慧绿色港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经济周刊》:浙江海港如何打造双循环枢纽,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陶成波:浙江的港口地处长三角南翼,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聚焦枢纽通达能级的提升,通过完善“枢纽+通道+网络”整体布局,加速建设五大千万箱级集装箱泊位群与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以此提升深水岸线利用效率和大型船舶接卸能力。同时,不断健全集疏运体系,构建多式联运网络,确保货物高效流通。

我们坚持“国内深耕+海外拓展”思路,织密全球物流网络。

对外,通过加密全球航线网络、增设海外物流节点,加强与全球枢纽港的互联互通,稳固国际通道,目前宁波舟山港的港口连通性指数已位居全球第二。

对内,整合陆向物流业务,在深度参与“航运浙江”建设、建强内河码头和航运的同时,加强内陆港、无水港布局,推广“浙江e港通”等新模式,打通港口连接腹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航运服务能级提升方面,我们正全力打造现代航运服务产业体系。一方面,在构建特色航运服务矩阵上发力,加快打造国际航行船舶燃料加注母港,积极搭建船舶交易服务体系,深耕海丝指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四港”智慧物流云平台,实现“一网智联”在全省覆盖并向省外拓展,推动全程物流可视可溯。

下一步,集团将以浙江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为指引,全面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助力构建“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开放环境,为服务国家战略、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海港的“硬核”力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