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隽
下个馆子、看个电影、观摩一场体育赛事、出门旅游领略大千世界、请家政人员打理家务、为家中幼儿和老人请看护人员……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服务需求已经日趋普遍。
近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宣布进一步发挥政策合力,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扩大服务消费系列政策的举措,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发挥政策合力
“服务消费已成为推动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2025年1—8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1%,增速继续快于商品零售额。
“与商品消费相比,服务消费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其范围涵盖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养老、家政等众多领域。”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志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政策措施》推出的服务消费政策,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从平台搭建、供给优化到金融支持的一整套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服务消费领域政策的顶层设计。
“这份政策文件的亮点之一,是提出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设想,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政策措施》还提出推动服务供给提质扩容,包括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另外,还把吸引境外人员入境消费作为重要新增量,提出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李志起说。
发布会上,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表示,服务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具有消费频次高、乘数效应强、增长可持续等方面特点,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相关部门已出台30多项政策文件。
“接下来还会出台住宿业高质量发展、铁路与旅游融合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政策组合拳。” 孔德军说。
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今年5月,人民银行专门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前7月的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还要多630亿元。
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我国服务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等,为了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应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激发服务消费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丽芬对本刊记者说。
她进一步解释:从需求端看,服务消费可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育儿、养老补贴等制度性安排,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稳定消费预期。同时,服务消费受时间供给约束比较明显,因此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从供给端看,要通过财税优惠激励企业创新供给,扩大服务业开放,引进国际优质服务资源,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进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今年火爆的‘苏超’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苏超’不仅点燃了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还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形成了‘体育 +’的消费新模式。”陈丽芬举例说。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分析说,当前服务消费市场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尤其是绿色、智能、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兴起,创新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潜力;二是传统文化对消费风尚影响变强,国货消费渐热,新国潮涌起,国产品牌出圈且受青睐,反映出本土商品质量提升,及消费者对本土文化和制造的认可度增强;三是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凸显,县域旅游兴起、小众景点热度攀升,折射消费者对契合自身个性的消费诉求,消费场景渐趋细分化。
“服务消费供给市场的空间很大,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服务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发挥政策合力,优化供给结构,我国服务消费市场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付一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