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啃“硬骨头”
十地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本刊记者  郭志强

9月1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自即日起两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原则同意有关实施方案。

多位行业专家分析,这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积累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要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采访中,有专家举例称,比如劳动力自由流动方面,较大的体制机制性优化点就是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保在全国范围内能否统筹。数据要素方面则存在定价难、确权难以及流动难的问题。

“这些要素市场化改革,各自都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和挑战,改革难度较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告诉本刊记者,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块“硬骨头”就必须啃下来,这也是目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部分。

为什么说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块“硬骨头”?以政务数据为例,长期以来,由于统筹规划欠缺、部门协同不足,各政府部门在数据收集、共享方面更多考虑自身利益,容易导致信息难交换、不共享,政务系统间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

打破这类“信息孤岛”,促进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可充分释放市场潜力。这正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的落脚点。

苏剑认为,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企业,之后企业利用各种要素的效率更高、更自由,老百姓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也是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无序竞争的制胜一招。

9月11日,在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此次改革试点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围绕当前要素市场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试点地区的先行先试和示范探路作用,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试点为地方赋能,加强对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要素保障,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改革试点具有典型性和示范引领性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部署的10个试点代表性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好、牵引性强。

这些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苏剑认为:“本次改革试点成功以后,可以把这些试点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更大范围,同时可以探索不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之间可能会存在哪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在下一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全盘统筹考虑。”

以资本要素赋能创新发展来看,一些地方尝试优化国资创投考核机制,培育“耐心资本”。

比如,合肥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尽职免责、宽容失败的概念,在《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两个征求意见稿中,分别提出建立市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机制,将市天使投资基金容错率提高到40%;建立种子基金风险容忍机制,将市种子基金的容错率提高至60%,更进一步鼓励“投早投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走完“最初一公里”。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魏巍表示,要加强技术要素同资本要素的协同,支持地方探索推进技术资本化。

除了技术与资本要素的融合,传统要素领域改革有望实现新突破。比如,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低效土地变成创新载体。长株潭地区针对老旧厂房、闲置工业园等低效土地资源,探索产权流转与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推动闲置厂房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实现土地要素资源的价值重构。

采访中,湘潭经开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通过全面梳理长期闲置土地厂房和低效利用土地要素资源,精准匹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激活原来闲置的土地要素资源,实现土地要素保值增值。

“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孔维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试点地区和有关方面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及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快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抓出改革的成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