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济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且成效显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恰逢“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这是实现碳达峰的攻坚时期,精准把握节能降碳行动、合理布局绿色投资,是一项重要课题。
三大关键行动领域:
去重化、电气化、清洁化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实现 “十五五”碳达峰有三大关键行动领域,分别是产业结构“去重化”、经济活动“电气化”、发电结构“清洁化”。
一是产业结构“去重化”,关键在于通过供给侧结构优化降低高耗能产业占比,主要体现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四大高耗能行业产能治理。按照治理的急迫性来排序,依次是水泥、钢铁、合成氨、炼油和电解铝。
“十五五”期间,碳指标有望成为约束水泥生产的重要手段。我们测算,到2030年,水泥熟料产能压减到15亿吨,能够贡献约8000万吨减排量。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峰值后,一直处于减量状态,2030年粗钢产量如果控制在9亿吨左右,将为钢铁行业贡献约1.25亿吨降碳量。“十五五”期间,受下游氮肥行业需求缩减等因素影响,合成氨需求量将保持平稳且小幅下降。未来铝材的增量需求,将主要依靠再生铝满足,我们预计到2030年再生铝产量达到约1800万吨,占比达到30%左右。
二是经济活动“电气化”。我们认为,电气化是经济活动中应用电力替代传统能源,或新增电力使用的方式。工业、建筑和交通,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具有较为可行的电气化改造前景和路径。未来5年,随着电能替代进一步发展,我们估算,“十五五”期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以每年约一个百分点的增幅保持持续提升态势,到2030年达到35%左右。
提高工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节能提效,二是电能替代或新增电力。“十五五”期间碳强度降幅目标提升,鼓励工业比“十四五”更大力度节能提效。
“十五五”期间,传统工业加速推进电气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快速增长;交通部门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电气化,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推进绿色船舶应用和岸电改造;建筑部门广泛采用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电能替代技术。我们测算,如果2030年工业、交运和建筑电气化率分别能达到35%、12%和65%,大约可以贡献3.5亿吨减排量。
三是发电结构“清洁化”,表现为火力发电转为非化石能源发电,这一进程的关键在于非化石能源装机增长,配套的灵活性资源以及电网建设。
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已经从2010年的21%提升至2024年的34%,我们认为,2030年有望接近50%。这需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保持在2亿千瓦以上,支撑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带来的充电需求、工业和建筑领域电气化率提升以及数据中心用电量快速增长等,都将给新能源发展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
供需两侧加码,增加绿色投资
在以上三大行动领域,我们测算“十五五”期间电力、交运、钢铁、石化化工等九大行业对应的绿色投资,所需的绿色投资金额约17.5万亿元,平均每年是3.5万亿元。我们认为,推动这些绿色投资的落地不仅能支撑“十五五”期间实现碳达峰目标,更能助力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测算表明,如果能实现碳达峰所需的投资量,将能够拉动约1.2%的经济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链投资贡献率最大。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十四五”期间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认为,“十五五”期间,这些新能源产业链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持续发力,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绿色经济中的领先地位,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能。
目前,我国每年能有效支撑碳达峰的绿色融资规模在2.5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还需要40%左右的增幅。这样一笔庞大的绿色投资,仅依赖财政支出增长很难满足,如何充分动员社会资本以满足绿色投资需求,显得尤为关键。
金融市场是绿色转型的主要资金来源。“十四五”期间,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张。2024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居全球首位;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居全球第二,自2019年之后增速一直高于一般贷款总额增速。
我们认为,弥合碳达峰投资缺口最有效的方式,应在供需两侧继续加码。在需求侧,应加速碳市场扩容、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政策体系,提高化石能源成本;在供给侧,考虑到储能、配电网、充电桩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绿色技术市场渗透率的提升速度,可将财政支持的重点优先放在降低新能源的系统成本上,推动绿色技术使用成本持续降低。
(本文作者陈济是中金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