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庭阳
继国有大型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之后,中小银行近期也陆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现在,各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低于1%。2024年10月、2023年5月,均是银行降息节点,彼时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还在1.55%左右、1.65%附近。如今,低利率已成常态。
低利率时期,储户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品。据央行数据,今年7月末,住户存款环比减少1.11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多减780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2.14万亿元,创近10年同期新高。在低利率环境下,现金和存款的吸引力下降,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直接推动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长。
对于规避风险的投资人,国债、银行理财、大额存单和货币基金是不错的投资品,不过,这些产品各有利弊。
储蓄国债保本保收益,门槛还低,100元起购,被众多投资者视作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并且在利率下降预期下,买上多年期储蓄国债,相当于锁定了未来几年的利率。
投资者认购凭证式国债,需要到网点柜台办理。
对于不愿意跑网点的人,可以认购电子式储蓄国债,在银行的APP上即可购买。今年7月,财政部发行了两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发行利率和8月份的相同。
不论是凭证式还是电子式,票面利率都高过同期银行存款。
储蓄国债年利率也在下降。
大额存单20万元起存,门槛高过储蓄国债,可转让、可提前支取的流动性优势,让其成为一些理财人的选择。综合看来,中小银行大额存单利率有优势。记者查询发现,现在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一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都是1.2%;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同期限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分别为1.4%、1.45%。
收益率同样在下降的还有银行理财。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年化收益率是2.12%,与去年同期的2.8%、前年同期的3.39%相比,下降明显,但比存款和国债,仍有优势,规模还在增加。今年上半年,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已达30.6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前年同期分别增长7.5%和21%。
货币基金作为现金管理类的普惠金融产品,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投资成本低等特点,近些年规模持续攀升。随着基础利率下降,货币基金收益率也在下降,但大规模的货币基金仍领先于同类产品。
近一年(2024年9月4日至今年9月3日),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最高只有1.75%,年化收益率超过1.7%的基金只有30只。2024年,收益率最高的货币基金达2.17%,超过1.7%的基金有505只。
今年6月,规模前三的货币基金分别是天弘余额宝、华夏财富宝和建信嘉薪宝,基金规模都超过2000亿元。
货币基金规模越大,收益率越有优势。货币基金对外投资时,他们是借款方,基金规模大,就有资金优势,议价权就越高,收益率自然随之增长。
而规模垫底的货币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在1.4%左右,2024年收益率是1.5%附近。
(注: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