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隽
“浆果明星”云南蓝莓、酸甜可口的陕西猕猴桃、甜如蜜糖的新疆西梅……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天南海北的鲜果陆续上市,从田间到餐桌,消费者能尽情品尝大江南北的鲜果滋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我国消费者对水果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曾经,进口水果因稀缺性和差异化优势一度受到我国消费者青睐;如今,在本土农业技术提升的推动下,国产水果品质迅速提升,逐渐夺回了水果市场的“主导地位”。
当前,越来越多“洋水果”国产化,吃国产好水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首衡农产品交易中心水果区 本刊记者 侯隽I摄
“超级水果”本土化
在水果界,有一个被业内人士偏好的水果类别——“超级水果(superfruit)”。
这一概念最初兴起于欧美国家,用来形容那些凭借超高人气带动消费迅猛增长,还能为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丰厚利润的水果单品。如今,中国本土水果产业正为这个品类赋予新的内涵。
以蓝莓为例,它原产北美,早期我国蓝莓市场多依赖进口,如今国产蓝莓已成为国产“超级水果”崛起的典范。
“大多数进口水果的价格都比国产同类水果高,但国产蓝莓(整体)的价格却比进口蓝莓贵。这是因为与很多传统农产品不同,我们国产蓝莓采用标准化种植方式,保证了产品品质,因此在市场上拥有了‘定价权’。”新橙果生态农业总经理陈龙告诉本刊记者。
陈龙说,现如今,种植国产蓝莓并非只是“种出来”这么简单,其过程更像是“精密制造”——通过选好土壤基质栽培、电脑精准调配营养液、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对每一株蓝莓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不仅能培育出果径更大、甜度更高的蓝莓果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生产的蓝莓能精准贴合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他说。
“种植端”通过科技赋能所获得的优势,迅速传导至水果“销售端”。
叮咚买菜水果事业部商品开发总监杨有恒告诉本刊记者,当前的水果市场,其实并不看重水果是国产还是进口,而是谁质优价廉谁就更有市场。
作为采购商,他们发现新疆、云南的蓝莓品质不比进口产品差。于是,叮咚买菜开始与新橙果合作:把平台消费大数据直接反馈给种植端,双方联合打造出爆款产品“啵啵脆蓝莓”。该产品以脆甜口感赢得市场,复购率持续走高。
“国产化”不仅提升了水果品质,更优化了市场价格,保障了水果稳定供应。
“像蓝莓这类产品,受众群体庞大。如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销量必然会受到限制。大家可以看到,从2024年开始,蓝莓均价下降了约15%,这正是蓝莓的技术成熟、产量扩大带来的。” 杨有恒说。
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共享
不仅是蓝莓,越来越多的进口水果成为“土特产”。以西梅为例,西梅学名欧洲李,是樱桃李和黑刺李自然杂交的后代,原产于法国南部。由于西梅富含营养元素和矿物质,它一直以来都属于“高档进口水果”,价格不菲。
近年来,新疆、四川等地大规模种植西梅,并经过多次品种优化与精心培育,国产西梅的口感和风味有了显著提升,变得更加甜美可口。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位西梅经销商告诉本刊记者,原本市场上90%的西梅靠进口,如今一半以上的西梅实现了“国产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认为,进口水果“国产化”与国内市场需求刺激、现代化农业发展、物流发展都有关系。
“供应链升级对水果市场的刺激尤为明显。生鲜水果都有保质期,缩短中间运输时间,降低产品在中间环节的损耗率,可以最大限度确保市场份额和售价稳定。” 翟天昶说。
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荔枝商户王慧杰告诉记者,今年广东荔枝大丰收时,首衡通过产销对接会迅速组织采购,并开通专线冷链、搭建可视化物流调度平台,实现了新鲜荔枝48小时就能到达京津冀地区的高效配送,还曾创下3天内销售荔枝超500吨的成绩。
“新鲜的荔枝最好吃也最好卖,只要能及时运来,就能减少荔枝滞销风险。”王慧杰说,“得益于供应链优化,荔枝均价从去年的3.2元/斤涨到了今年的5.6元/斤。”
“我做了20多年水果生意,早些年,我们做水果批发只能盯着本地几样果子,外地好货根本运不过来。自从冷链普及后,从广东的荔枝到新疆的苹果,各地特产真正实现了全国共享。”王慧杰说,“客户想要什么货,咱都能供应得上,这生意比以前好做太多了。”
从曾经的“吃不起”到如今的“随便买”,“国产化”水果的崛起,不仅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多实惠,也推动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