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算力淘宝”织就全省一张网

本刊记者 宋杰|安徽报道

3年前我来江北时,脚下还是成片农田,鸡窝、猪圈就在旁边。”安徽芜湖市大数据建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蓉手指前方说,“当时拿着规划图跟企业谈,有人站在田埂上直嘀咕:‘这么多数据中心,建起来给谁用?’”

近日,本刊记者来到芜湖江北新区实地走访调研。站在芜湖智算经济产业园的三楼望向远方,5个大型数据中心在绿荫中有序排列。

如今,华为、抖音、腾讯等企业的服务器已在此稳定运转。这片土地从昔日的农田变身为算力“热土”,正生动印证着安徽在数据领域的显著成果。

数据确权:给数据 “上户口”

“数据资源和数据要素需要赋能和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调研,就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安徽省数据资源局副局长王爱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过去,企业积累的数据如同“没上户口”的资产,价值难以衡量和流通。在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建设上,安徽率先破题。

安徽省数据交易所陈列着全国首张企业数据产权登记证书。“这张证书明确标注了企业的数据持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清晰明了。”安徽省数据交易所负责人吴贻军解释道。

截至目前,该交易所已累计受理登记申请78笔,发放登记证书61张、质押凭证7张。

数据确权为数据资产化提供了保障。今年2月,一项全国首创的“数据资产化”实践在安徽落地:九章数据运营管理公司将其持有的数据资产,评估作价150万元入股嗨森低空经济公司。

“这是全国第一单数据资产作价入股,开创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新范式。”吴贻军说,该项目操作过程中,数据清洗、评估的难度极大,“像用‘游标卡尺’给数据定身价”。

安徽还推出“数据券”用于鼓励企业参与数据流通。王爱学告诉记者:“省数据交易所会发布市场侧‘数据券’,用于补贴数据产权登记和数据交易成本,目前已有93家企业申领了474张‘数据券’。合肥、芜湖两地也推出了地方版的‘数据券’。”

同时,安徽在全国率先培育省级数据企业,建立“一企一园四库”机制(数据企业库、数据产业园、典型案例库、融资需求库、上市后备库)。

安徽省数据资源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长孙彬告诉记者:“我们鼓励安徽各市对新认定的省级数据企业给予不低于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于从事数据交易的省内企业,省里给予的补贴最高可达20万元。目前,我们已培育了1732家企业和14个产业园,其中1095家企业获得授信共计335.96亿元。”

本刊记者 宋杰I摄

算力调度:织就全省 “一张网”

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枢纽的重要节点之一,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是安徽算力改革的缩影。

“2022年2月,数据中心集群获批后,省里、市里都成立了高规格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胡蓉说,“当时专班每两周就由常务副市长带队开会推进工作,力度非常大。”

令她自豪的是,目前集群内已落地15个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实际落地投资近600亿元。“完全是企业根据自身和市场需求自投,非常市场化。”

三大运营商、华为、抖音、中科曙光、腾讯等头部企业纷纷入驻。胡蓉提到,集群核心起步区被命名为“中华数岛”,寓意着中字头企业和华为等民企在此汇聚共生。

“数据中心建好了,如何把分散的算力统起来、用起来是关键。”孙彬说,“我们调研过一些先发地区,发现很多地方存在多个调度平台,部门间资源分散。安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省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并确立调度平台的唯一性。”

为此,安徽省数据资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3家联合下文,明确由芜湖建设的统筹调度平台为省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原则上其他地市不再允许利用财政资金新建,避免了重复建设。”孙彬说,该平台的最大特色是实现了通算、智算、超算、量算“四算合一”的省级统筹调度。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四算合一’的省级平台。”孙彬说。平台如同一个“算力淘宝”,汇聚了省内28家算力服务商,提供超1000款产品。用户可便捷地查找、比较和订购所需算力资源。如今,平台已实现与国家算力监测调度平台的对接,并正与长三角及西部地区探索算力协同调度。

关于平台的使用方法,胡蓉举例说,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位老师通过平台调用资源训练AI模型,“那么这位老师只需专注模型,算力适配和模型调优等则由平台团队搞定”。

不仅如此,该平台还可以赋能政府精准招商。胡蓉说,他们公司为芜湖市政府开发了基于本地数据的“AI招商智能体”。“智能体”整合了80万条政策数据、20万条企业数据,构建了精细的产业链图谱。

还比如,针对芜湖市的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平台清晰描绘了以奇瑞为核心的主产业链全景图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分布。通过平台的“招商计算器”和“目标企业锁定”功能,系统可以精准识别本地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及重点招引的目标企业,为政府提供“按图索骥”式的精准招商建议。

为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和科研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使用门槛,安徽推出了“算力券”政策。孙彬介绍:“省级财政将对算力使用方给予不超过其总支出20%的补助。”

对此,胡蓉补充说:“还有国家、省、市三级补贴叠加。比如,补贴后,落户芜湖的企业若使用国产芯片且符合长三角协同发展要求,其算力成本可降低50%以上。推出这样的政策,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大数据上下游企业落户芜湖。”

为确保补贴精准发放,安徽省算力统筹调度平台与数据中心服务器实时打通,严密监控算力使用情况。“申领补贴时,企业需提交发票、合同和平台区块链凭证,科技厅会实地抽查,两道关严防企业骗补。”胡蓉指着后台数据说。

产业应用:让数据 “开花结果”

数据要素改革的终极考场,在千行百业的实践场景中。

“过去找政策像大海捞针,看懂了也愁怎么填报材料。”亳州一家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不一样了,坐在办公室,钱就到账了。”他口中的变化,正是源于安徽依托大数据系统推出的“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服务。

安徽省数据资源局电子政务处副处长朱飞告诉记者:“企业痛点有三:找不到政策、看不懂政策、申报流程太麻烦。”安徽的解法是:集中发布政策、颗粒化拆解政策、大数据精准匹配企业。

“比如一条扶持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我们会拆解成‘省内规模以上’‘拥有科技成果’‘研发投入达标’等具体条件。”朱飞说,同时,依托政务服务积累的海量企业“画像”,系统能自动比对、精准推送给符合条件的企业。企业只需在“皖事通”APP或政务服务网上“一键确认”,补贴款便通过财政系统直接到账。

截至目前,安徽已累计发布此类政策服务超1.6万项,兑付财政资金211.7亿元,惠及企业超4.3万家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4.8亿元资金“静悄悄”地“滴灌”到1.1万家企业的户头上。

“真金白银的获得感,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让企业感受到数据要素改革的温度。”王爱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9月,与“世界制造业大会”同期举办的“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创新成果暨新模式新场景对接会”,已成为安徽最重要的“数据要素集市”。

“这不是成果汇报会,是实打实的‘相亲会’。”王爱学形象地比喻。“相亲会”上,实验室里的数据产品、新模式,能与奇瑞、海螺、科大讯飞等产业巨头的需求直接碰撞。

“我们不做‘花瓶’场景,只聚焦‘真痛点’和‘真价值’。”王爱学说,安徽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111项改革任务清单,大量涉及场景落地和产业赋能的探索。这些来自田野、车间、实验室里的鲜活故事,正不断验证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可行路径。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