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源AI,全球圈粉

本刊记者 侯隽

工智能养殖技术助力柬埔寨当地渔业增产增收,让农民鼓起钱袋子;缅甸强震救援中,7小时极限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打通救援生命线;中国研发的“妈祖(MAZU)” 早期预警系统根据不同国家需求提供可定制、易部署、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世界经济版图。通过“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中国的开源AI,跨越千山万水。

柬埔寨一农场里,无人机示范农药喷洒。视觉中国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养殖”,柬埔寨农民迎来新生活

“阿昆阿昆!”(柬埔寨语,谢谢) 柬埔寨茶胶省的农民Chhour Aily提到中国时,由衷地感谢。

柬埔寨水稻种植面积达330万公顷,而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为1350公顷。在柬埔寨南部的茶胶省,广袤的土地上世代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农民们靠天吃饭。然而,这一现状在2024年迎来转机,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启动实施的柬埔寨智慧农场一体化发展计划,改变了这片土地。

“中国的智慧农场计划真是太棒了!我以前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待在鱼塘,凭借经验判断水质,投喂饲料,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一旦水质出现问题,或者饲料投喂不当,就可能导致鱼虾大量死亡,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Chhour Aily说。

2023年2月,中柬两国共同发布《关于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提出探讨在柬埔寨打造“鱼米走廊”,开展智慧农业合作。

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于2024年启动实施柬埔寨智慧农场一体化发展计划,在茶胶省开展智能化稻渔种养模式试点,推动建立政府、研究机构、协会、农户等在稻渔种养及其智能化发展方面的合作网络。

Chhour Aily就是这一计划的直接受益者。

现在,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清晨,只需轻松地打开手机上的专属 APP,她就能实时获取鱼塘的水质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安装在鱼塘各处的智能传感器收集,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分析后给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在投喂饲料环节,Chhour Aily也告别了以往的粗放模式。如今,她只要操控着无人机在鱼塘上方盘旋,人工智能系统就会根据鱼塘面积、鱼虾数量和生长阶段计算出精准投喂量,进行饲料投放。这样既避免了饲料浪费,又能确保鱼虾获得充足的营养。

而对罗氏沼虾养殖,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展现出了神奇的力量。

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精准的环境监测,当地罗氏沼虾苗种的成活率一直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如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水温、酸碱度、溶氧量等多项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为虾苗创造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现在,当地农户培育的罗氏沼虾苗种成活率从以往的不足50%提升到80% 以上。而且,虾苗质量也显著提升,个体更大、更健壮,市场售价更高。

智慧农场一体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茶胶省稻渔种养面积扩展到52.8公顷,每公顷土地的年收入从约1000美元增加到3000美元以上。收入增加使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他们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新家具,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也得到提升。

中国AI助力多国防灾减灾

2025年8月28日,中国气象局与约旦等国家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妈祖(MAZU)”早期预警系统研发计划启动仪式举行。

妈祖是广受敬仰的海洋守护者、气象守护者,妈祖信俗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气象局将全民早期预警的中国方案命名为“妈祖(MAZU)”,4个字母分别代表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

中国气象局还与埃及气象局联合开展AI驱动气象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旨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据介绍,中国气象局围绕风云气象卫星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两大支柱,与阿拉伯国家深化合作,覆盖天气预报、气象卫星应用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等多个领域,为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实皆省发生7.9级强震,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救援队伍火速集结,赶赴震区展开救援。

在这场国际行动中,阻挡在救援队伍和受灾民众之间的不仅有瓦砾堆,还有一道无形的“语言屏障”。

当时,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立即组织技术团队研发“中缅英互译系统”,为前线救援提供语言服务。团队运用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开源技术,调用教育部、国家语委相关科研课题的语料库和技术资源成果,7小时内向远在缅甸的中国救援队交付第一版“中缅英互译系统”,并通过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广泛向抗震救灾一线投送。

该系统及时帮助中国救援队化解语言沟通障碍,突破应急场景监测、研判、协调、指挥各环节“语言关”,有效执行国际援助任务。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加快‘出海’,在智慧医疗、农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世界注入‘智慧动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对本刊记者说,这些生动的案例,仅仅是中国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一个缩影。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合作持续深入,我们相信,相关合作成果会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全球人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本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