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变形记”

本刊记者 石青川

车时语音下单咖啡,到店即取;车载AI自动预订电影票;通勤路上完成视频会议并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如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车企正沿着用户的生活轨迹积极构建服务生态。广汽研发车载购物系统,简化支付流程;阿里展示的AI座舱能自动处理日程安排;还有多家企业正在研发可识别驾驶员微表情的技术,通过微表情实时判断驾驶者状态,动态调整交互方式。

这些创新的AI技术不仅刺激了用户的换车需求,更通过挖掘新场景提升了生活品质。

AI+智能座舱成通信服务商竞争新领域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智能座舱能检测驾驶者状态并做出相应反应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中国电信推出“卫星上车”功能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智能”成购车必选项

家住成都的阮博文从上半年开始,就想把自己开了快7年的传祺GS7换成当下流行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原本他打算看看新款都有哪些,对比一下再作决定,但4S店销售人员的一句话让他当天就订购了一台问界:“这台车每天至少能帮你省下一小时。”

节省的一小时背后,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加持。“就不说辅助泊车、实时避堵这些功能了,你看它的语音交互,在上班路上如果遇到堵车或者红绿灯,我能语音转文字做文档,在路上就能为工作做准备,方便到公司后,直接导出文档然后加工。”阮博文一边向记者展示车中央的大屏,一边介绍。

这样的购车者不在少数。家住重庆的郭女士去年购买了一台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她看重的是安全。“我是新手司机,重庆的路况又复杂,所以我人生的第一台车,只有一个需求,就是安全。因此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盲点检测这些功能是我比较看重的,其他什么底盘材料、续航动力我反而不太懂。”

长安汽车集团在9月5日的生态大会上发布了一套智能系统。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现场表示,汽车的安全风险正从传统的物理碰撞,向复杂的软件系统和人车交互领域转移。

“比如,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以120km/h速度行驶时,若前车突然变道,暴露出一个静止障碍物,人类驾驶员从发现到做出反应,车辆可能已经撞上去了。而人工智能的反应会很快,能在0.1秒内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迅速避开危险。”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智能驾驶服务成为汽车的新卖点。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二季度消费意愿调查显示,未来半年打算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比上季度增长0.6%,这也是近3个季度的连续增长。其中对纯电动的智能网联汽车的选择比重为20.9%,对混合动力的智能网联汽车的选择比重为29.4%。在排除未有明确购买目标的15.1%人群后,这两项的占比遥遥领先。

比亚迪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智能驾驶系统副总工程师张立存对本刊记者透露,智能驾驶服务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产品时的一个考虑因素。

“我觉得自己在开高达”

“以前我开的车能手动设置的功能一共就不超过7个,你看我现在这台,屏幕上能看到的功能选项菜单可以下拉出近三屏。”一位网约车司机对记者说,“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在开高达。”

汽车的交互界面正在进化,触摸屏、语音控制、手势控制、人脸识别等通过智能技术发展出的交互方式,刺激用户探索更多用途。

“找出用户需求的往往不是功能,而是交互方式。”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透露,科大讯飞正在与重庆长安、赛力斯、睿蓝等多家车企合作,在车端大模型、智能座舱、智能音效、智能整车人机交互、海外语音等方面进行联合开发。

一位从事大数据应用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举例,交互方式是硬件进化的标志,就像多年前的可移动电话到触屏式智能手机,大量按钮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图标里不需要唤醒,汽车可能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业内专家认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赋能,汽车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集成精密计算、海量数据和云端服务的“新物种”。

蔚来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安全官卢龙认为:“这一波AI技术不是泡沫,背后是数智融合的底层逻辑在驱动企业全价值链的效能变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媒体称,智能网联汽车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驾乘、第三空间以及休闲娱乐体验,尤其是整车智能化应用更符合主流消费群体的用车需求。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日渐明显,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未来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更广阔的使用场景正待被开发。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所言:“我们开放了智能产品生态,实现与更多产品与服务的智能联动,形成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同时,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产品中,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开辟全新的消费市场。”

(本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