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
夏天的闷热感还没有完全散去,2025年暑期档的追剧热潮已悄然落幕。
作为剧集市场的“必争之地”,长剧赛道一如往常的热闹,《长安的荔枝》《以法之名》《生万物》等剧集频繁登上热搜。看起来繁花似锦,却掩盖不了长视频市场的疲态。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全网正片总播放量达284亿,同比去年320亿下降11.3%;集均播放整体缩水,今年暑期档剧集只有一部电视剧集均播放量过5000万,而去年同期为3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微短剧赛道的“狂飙突进”。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红果短剧6月月活跃用户达2.1亿,同比增长179%,首次超过长视频平台优酷2亿的月活量。
“长剧冷、短剧热”,恰是当下文化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
长视频平台:打不过就加入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预计2025年将增至634.3亿元,2027年突破856.5亿元。
这个曾被视作“碎片化消遣”的领域,如今已是资本共同追逐的“金疙瘩”。面对长剧市场的增长颓势,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将微短剧视作“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9月,爱奇艺宣布发力微短剧赛道,正式推出“短剧场”和“微剧场”。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爱奇艺已储备1.5万部竖屏微剧,二季度爱奇艺微剧的日均播放时长与独立访客量(UV)均实现环比双位数增长。
对于重回亏损的爱奇艺而言,布局微短剧或许会为其注入新的造血能力。半年报显示,微剧已成为爱奇艺在印度尼西亚、韩国、巴西市场的第二大会员拉新品类,公司计划于下半年启动海外原创微剧布局。
腾讯视频自2019年起战略性布局短剧赛道,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到系统化运营的发展历程。记者从腾讯视频处获悉,腾讯视频将长剧预算中10%~20%的低效部分转移到横屏短剧开发,同时积极布局竖屏短剧,与长剧形成互补关系。
从变现能力上来看,腾讯视频在横屏短剧分账票房上的表现可谓十分亮眼。2025年至今,腾讯视频已有24部横屏短剧的分账票房破百万元,已上线竖屏短剧超20000部。
芒果传媒亦将微短剧作为重要布局方向。据其半年报,今年以来芒果TV大芒计划已上线微短剧1179部,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倍;暑期档期间,其在竖屏短剧领域同样发力,通过开放合作计划累计上线1139部作品,直接推动竖屏短剧在芒果TV短剧日活跃用户(DAU)贡献占比中环比提升32个百分点。
相比其他几家,优酷进入微短剧的动作晚了许多。直到今年3月才宣布成立微短剧中心,挂靠在商业化部门运行,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影视制作公司:先一步吃到蛋糕
长视频平台纷纷“加入”微短剧赛道,不仅改变了自身的业务结构,也为产业链下游的影视制作公司打开了新空间——嗅觉敏锐的影视公司已率先下场,把短剧业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摇钱树”。
随着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陆续披露,多家影视公司微短剧业务的营收规模与增长潜力浮出水面,成为行业盈利的“先行者”。
昆仑万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33亿元,同比增长近50%,其中短剧平台分部收入达5.83亿元——这一数字已远超2024年全年1.68亿元的短剧平台收入。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截至报告期末,短剧业务年化流水收入突破2.4亿美元,单月流水超2000万美元,商业化潜力持续释放。
同昆仑万维一样吃到了微短剧甜头的还有欢瑞世纪和柠萌影视。前者短剧业务实现多领域突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3.72%。后者凭借短剧实现业绩扭亏,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1亿元,同比大增108.5%。
地方政府:给微短剧发 “红包”
微短剧市场不仅吸引到资本下场,也吸引来了地方政府的目光。
前有浙江推出“浙里微光·微短剧+”计划,后有河南郑州、广东东莞纷纷布局短剧拍摄制作产业,争夺“竖店”名号,各地都想分到一杯羹。
微短剧能让各地政府如此“上心”,核心在于其产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求的精准契合。传统影视产业对基础设施、专业人才、资金投入的高门槛,让不少非一线城市望而却步;而微短剧凭借“投入少、周期短、制作轻、门槛低”的特点,轻松打破了这层壁垒。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微短剧产业发展不仅仅能带来“真金白银”,还能为当地带来宣传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隐形福利。
“一部短剧认识一座城”成为不少城市的宣传手段,不仅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地方消费增长,为中小城市文旅市场带来流量与经济效益。
今年以来,包括陕西西安、山西临汾、广西南宁等多地都推出了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多地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推出了“特色补贴”:如郑州针对展现黄河文化、中原文明的题材和在郑州标志性场景取景的作品推出了专项补贴;临汾则表示对在临汾取景和使用本地群演的剧组,报销一定比例的拍摄费用。
随着平台、影视公司多方下场,微短剧已不再只靠“短快爽”剧情收割流量,而是朝着精品化深耕——从内容打磨到文化元素融入,从制作升级到价值挖掘。
曾被视作“碎片化消遣”的微短剧,正成长为兼具流量与质感的文化消费新赛道。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