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创客大赛4年来挖掘超600个解决方案
以创新疏解农业痛点难点

本刊记者 宋杰

8月29日,杭州e谷智慧大楼,当主持人念出“SafeSip”这个项目名字时,来自坦桑尼亚的赫尔曼·爱德华(Herman Edward)站起身,脸上露出惊喜而又难以置信的笑容。

这个专注于解决东非禽类饮水安全问题的项目,从全球97个国家的519份申请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2025全球农创客大赛的冠军。

站在领奖台上,赫尔曼手中还握着演讲稿——上面写着“水传疾病下降67%、死亡率降低58%、抗生素使用量减少62%、小农户4.5个月即可回本”。这些数据的背后,连接着东非无数小农户实实在在的生计改善。

坦桑尼亚创业者Herman Edward

美国创业者Zach Hetzler

哥伦比亚创业者Milton Duque Cano    本刊记者 宋杰I摄

惠及民生的技术创新

赫尔曼的SafeSip项目,瞄准的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南苏丹、埃塞俄比亚7个东非国家,约60亿美元的禽类饮水安全空白市场。

路演那天,赫尔曼紧张得手心冒汗。站在台上,他没有过多讲解复杂的技术原理,而是向评委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使用设备前,某个养鸡场每周要死20多只鸡;使用设备后,每周只损失3到4只。“我们希望东非的每个养鸡场都能用上干净水,让小农户不再为死鸡发愁。”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掌声。

创新是本届大赛的通用语言,中国团队表现亮眼。

瀚海奇迹团队带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沙漠可持续农业解决方案,其使用的生物基复合材料,可在4天内将沙地转化为保水保肥的种植土壤;结合AI与遥感技术,仅需两人即可管理千亩农田。

另一支中国团队则聚焦规模化养猪场,以AI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猪只行为秒级监测,可提前7天预警猪呼吸道疾病,助力猪群成活率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

其他国家的团队表现亦不逊色。

来自肯尼亚的Silo Sense团队通过太阳能驱动的智能粮仓和IoT传感器,帮助农户“储得多、卖得贵、贷得到”。

来自泰国的RIFFAI x Enable Earth团队聚焦农作物焚烧问题,通过“卫星AI预警+秸秆就近回收转化”减少露天焚烧。

匈牙利Agroloon项目采用20~30公里高空智能气球技术,成本只有传统卫星或无人机成本的几分之一,可提供50厘米超高清农田影像。

美国选手扎克·赫茨勒(Zach Hetzler)研发的“植物脉搏贴片”,通过纳米材料制成的传感器,捕捉植物染病前释放的极微量气体,结合AI模型,在症状出现前48~72小时发出预警。

来自哥伦比亚的米尔顿·杜克·卡诺(Milton Duque Cano)研发了AgroData Connect平台。“农民只需用手机给作物拍张照,就能实时判断作物成熟度、病虫害及是否存在水分胁迫现象。”他告诉记者。

从赛场到全球的合作网

这是赫尔曼第一次离开非洲,他的中国之行,从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机场开始。他赛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整个旅程像做梦一样,直到在杭州机场看到中文的欢迎标语,才相信真的来了。”

他的行李箱里除了参赛资料,还整齐地叠放着两套正装,“去中国比赛,着装应该更正式一些,这是表达尊重”。

大赛前的“创新马拉松”48小时指导集训,是赫尔曼最忙碌也是收获最多的时段。他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一位参赛者的分享,并积极扩展人脉。

“来这里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其他创业者和创新者。”他已经有了一份合作意向名单。

“我们连接政府、企业、学术机构资源,希望为全球青年创业者提供和技术、资金、市场对接的机会。”大赛主办方之一、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说,今年大赛收到519份申请,覆盖97个国家,相比去年200多份的申请,赛事规模显著扩大,项目创新性也进一步提升。

“拼多多也将一如既往支持全球农业创业者和农业工作者,未来3年,依托‘千亿扶持’计划,进一步发挥数字化优势,帮助农村地区改善生产和生活。”侯凯笛说。

跨界合作已成为大赛推动创新的典型路径。

赫尔曼坦言,过滤设备无法本地生产,团队已与中国制造商合作,设备由中方工厂根据其需求和技术要求代工生产。

米尔顿·杜克·卡诺与华为建立了深度合作,2024年12月,他们刚赢得华为开发者大赛拉丁美洲赛区第一名,正借助华为云服务及资源持续推进研发。

“赛事旨在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创新,解决全球农业痛点问题。我们通过挖掘和推广这些创新方案,助力全球农业减损增收、提升效率。过去4年,大赛挖掘了超过600个农业创新解决方案,连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需求。”侯凯笛说,这样的跨界合作,正是大赛主办方所期待的。大赛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农业创新技术的加速器和连接器,真正惠及全世界的农业从业者。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