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云结出应用新果实

本刊记者 郑雪

之上,能有多少想象?AI时代,“云”已经成为承载大模型及智能设备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凭借“云”打下的坚实能力,百度智能云在社会治理、产业应用等方面,已经结出应用果实。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为“人工智能+”行动划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近期,2025百度云智大会在京召开,百度智能云发布相关产品,如全新升级的百舸AI计算平台5.0、千帆企业级AI开发平台4.0。平台技术、能力升级背后,意味着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部署和开发AI产品。

云更坚实,AI应用也就愈发灿烂。

AI发力,降低城市治理成本

当前城市治理面临“治理问题多、服务人员少、管理成本高”的挑战,是否能够通过AI技术解决?

“两年前,我们和北京经开区合作探索泛政多模态大模型的场景应用,多模态大模型助力全域城市治理‘看得懂、管得快’。发展到现在,我们不仅部署了视觉模型,还部署了多个智能体,AI的城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百度智能云政务业务部总经理傅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百度已接入北京市经开区全域视频,通过精准算法分析,提取4000余种城市治理要素的结构化数据,将视频转化为动态事件流与数据流,实现城市治理问题的智能发现、预警、自动追踪等,赋能城市治理问题处置提效,为城市治理从人工主导转向智能辅助研判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大模型结合无人巡检设备,打造7×24小时地上地下巡检能力,相关情况亦可做到及时处置。

“经开区案例中,80%涉及城市治理的问题可以通过AI协助解决,处理效能大大提升。”傅鹏说。百度提供的数据显示,泛政多模态大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超过90%,巡检效率提升了3倍,治理成本降低了40%。

亮眼数据和百度智能云的服务能力密切相关。百度智能云的能力持续升级:算力上,GPU云整体升级,昆仑芯超节点上线公有云服务,超级算力正式可用;模型上,打造了一个成熟稳定、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管理和开发平台;数据上,提供覆盖数据采集、处理、检索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工具链;应用上,针对细分场景构建整体生态矩阵,推动应用落地。

以实地调研破解产业落地难题

AI正在加速落地。让我们回到应用原点,企业哪些场景需要AI?

“刚开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到具体场景中做实地调研和验证,和企业负责人、有经验的老师傅沟通,寻找能够通过模型提升效率的环节并不断验证。”傅鹏说。

“我们一个同事是政务解决方案专家,在钢厂待了3个月,已经成为钢铁行业的半个专家。”傅鹏说。这位钢铁专家,便是在百度和唐山共建的钢铁行业大模型项目中,学习到相关知识。

以传统炼钢中的转炉环节为例,这一环节曾长期依赖师傅经验。百度智能云深度学习算法,并与工业软件融合,将“火候”这一原本难以量化的指标,转变为可视化的数字指令 。相关环节从之前的“经验炼钢”升级为“AI炼钢” 。

通过大模型炼钢,每炼一吨钢可节省成本约30元。随着全流程跑通,这一方案将向唐山市乃至全国更多钢铁企业复制推广,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具体产业落地方面,百度首先和地方合作,共建面向产业级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即千帆大模型基地;再以基地为桥头堡,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的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升级。此外,通过具体场景突破,把AI落地到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上,加速AI融入千行百业。

不仅要落地,更要智能。“人工智能+产业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去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和地方政府合作,进行智能经济产业相关布局。融入AI能力的智能经济产业未来将加速落地。”傅鹏说。

以专业回应AI准确率难题

不管是社会治理,还是产业应用场景,都要求AI准确。

以百度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的合作为例,双方共建行业大模型平台。百度提供算力、模型、知识、应用开发等共性平台能力支撑。2024年7月上线以来,该平台已为职工提供436万人次的法律支持,时间缩短71%,劳动纠纷服务准确率达95%。

“为确保回答准确,我们自己的法务力量,整合律所律师力量,再联合全总的法务力量,组建了一个近百人的‘智囊团’,把职工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及解决方案,用数据的方式存储、记录,将数据标注之后用于模型训练。这样一来,模型可针对特定问题予以回应。”傅鹏说。

陷入困境的职工可线上求助名叫“法律服务”的智能体,得到及时回复;还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用于法律援助的文字材料,例如法律文书等。

值得关注的是,“智囊团”总结和提供的训练数据,是固定的数据。如何及时纳入动态信息?

傅鹏介绍,百度智能云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开放MCP Server(为AI模型提供上下文协议的服务,用于连接大模型和外部工具、资源),让智能体能够链接更多资源。如智能体可以调用百度的搜索能力,补上实时信息短板。

二是具体到政务领域,百度智能云联合50多家生态伙伴,以行业生态构建实现知识、能力的共享和复用。

“云是AI服务的基础设施。未来进入智能社会后,不管是算力、模型还是数据,个人、企业都可能能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AI能力和服务。那时,AI将在生活工作中无处不在。”傅鹏说。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