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智能未来

本刊记者 孙冰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总结“干货”来看,《意见》以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规划了“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节奏,即2027年实现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30年锚定让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及2035年的最终目标——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基于此,《意见》部署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即“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六大重点行动,以及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8项基础支撑能力。

这份阐明了“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文件引发了巨大关注与热烈讨论。人们开始回望,曾经的“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澎湃动能和全新可能,而面向“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出,无疑释放了发展智能经济和建设智能社会全面提速的重要信号。

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互联网+”行动。10年来,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和千兆光网,拥有11.23亿网民,互联网技术领先,应用生态繁荣。人人在线、网联万物渗透到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拉动消费变革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5年,我国明确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相比“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效率提升”和“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更加注重“重塑范式”和“革命性跃迁”,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影响将更为广泛和深远。

实际上,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1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2024年,我国汽车产业以10.65万亿元营收规模,取代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当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赋能千行百业的“头雁”作用和溢出效应。

进一步看,“人工智能+”绝非单一的技术创新,更是涉及经济、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同时,要实现“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和广泛应用,也离不开开放共享的全球生态。前路虽伴挑战,但机遇远大于风险,惊喜必将多于坎坷。

十年一瞬,万象更新。从“网联万物”到“智能涌现”,从“数字赋能”到“范式革命”,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你、我、每一个普通人其实都已经站在了这场变革的浪潮面前,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

通过“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过去堪比“大海捞针”的蛋白质设计,如今被AI改写,研发效率显著提升,还打破了国际依赖。

通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现在机器人不仅能跳舞打拳,还开始“进厂打工”。

通过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以强大性能和全新体验,快速进入越来越多家庭的消费清单。

通过“人工智能+”民生福祉,AI已成为人们辅助健康管理的平台,让过去很多难以得到帮助的患者,能够获得低成本、个性化的治疗,而且治疗效果和连续性都有了保障。

通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政府机构信息处理效率和能力大幅提升,政务服务速度和体验都全程“拉满”。

通过“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中国的开源AI正帮助柬埔寨渔民用手机实时巡检水质,用无人机精准投喂饲料,打造出“鱼米走廊”。

总之,拥抱全新的智能时代,已成为我们不容迟疑的选择。本期报道,我们不做宏大叙事,而是讲述在我们身边的“AI故事”,微处见真章,实践观未来。

(封面设计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