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陆铭:
城市群“组团”发展的民生红利

本刊记者 谢玮

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指明方向。

当前,我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呈现怎样的格局?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协作?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依托中心城市辐射,打造多个功能节点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模式对优化国家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性?

陆铭:当前我国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活动与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这一过程体现了经济集聚的高效率。“组团式、网络化”的核心,即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在特定区域内打造多个城市或功能节点,通过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各城市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聚焦依赖人口规模与密度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为其他外围城市提供丰富的消费场景;外围城市则发展制造业、农业、旅游业,为中心城市提供产品支撑。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如果一个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之间,能够借助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增强联通性,同时还能推进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这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协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主要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工是怎样的?还有哪些优化空间?

陆铭: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城市群是承载经济功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发挥着科创引领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文化动漫、芯片制造等非海运依赖型产业中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东北、西北、中部城市群承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而都市圈以大城市为核心,跨行政边界形成连片发展区域,是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单元。

无论是城市群还是都市圈,当前仍然存在优化空间。

首先是行政管辖边界壁垒,对于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形成阻碍。比如,省界对城市联系有一定阻碍,我们通过车流大数据研究发现,相距200公里、跨省级行政边界的两城市,车流规模仅是同省内相距302公里城市的水平,相当于省界将两城“拉远”了102公里,这对人口流动与跨城消费形成制约。

又如,土地规划按行政边界分割,常见的北京与燕郊、上海与昆山等,相关都市圈出现超大城市一侧保留农田,毗邻的周边省市一侧则贴边界开发高楼大厦的现象。

其次是产业同质化问题,这也是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亟须破解的关键课题。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GDP与税收,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中陷入同质化竞争,部分城市间还以压低土地、税收等要素价格的方式开展恶性竞争。这些做法显著加剧了市场分割,是后续改革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破题“网络化”需从多方面发力

《中国经济周刊》:国内哪些城市群或都市圈在“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上先行先试?哪些经验值得推广?

陆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以及珠三角的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是典型代表。珠三角因同属广东省,行政协调成本低,一体化程度更高;长三角虽跨“一市三省”,但长期坚持政府协调机制,近年发展成效显著。

从实践来看,可推广的经验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联通。例如,打通跨城断头路、推进太湖流域协同治污,上海与毗邻城市、南京与马鞍山实现地铁/城际铁路联动,广佛地铁达成一体化运营;二是公共服务协同。长三角在医保异地结算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提供范例;三是生态共治,通过跨区域协调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为其他区域提供可借鉴的协作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协作,是否需要更高层级的协调机制?

陆铭:确实需要建立更高层级的协调机制。同省内都市圈,可通过省级政府推动协调。比如,广东已经规划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及湛茂等5个都市圈。跨省级都市圈,如上海与毗邻城市、北京与燕郊、成渝之间,则需在更高层面建立土地、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机制。

建议从四方面发力改革:一是土地方面,推动城市群内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缓解人口流入地用地紧张、人口流出地建设用地闲置的问题。二是人口流动方面,在城市群内部,户籍应更加自由地转换,比如同等级城市积分落户互认,逐步过渡到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三是对地方的激励和考核调整,未来要提高消费税、财产税比重,引导政府重视公共服务与居民消费。四是公平竞争,杜绝地方招商引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行为。

普通民众将迎哪些政策红利

《中国经济周刊》:“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对普通人的生活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陆铭:首先是就业更自由,要素流动壁垒打破后,人们可自主选择更高收入、更多就业机会、拥有优质公共服务的宜居城市。

二是房价产生分化,人口流入地房价得到支撑,这就需要增加住房供应,如针对大学生、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公租房、廉租房,缓解住房压力。

三是通勤更高效,在都市圈地铁、城际铁路网络化后,“1小时通勤圈”将覆盖更广范围。未来尤其要重视地铁、城际铁路站点周边的城市建设,要提供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公租房、廉租房,让中低收入群体既能享受大城市就业机会,又能负担得起居住成本。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