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物”上新

本刊记者 侯隽

礼尚往来,是每个人的生活体验。

校训变摆件、古籍成冰箱贴、Q版玩偶青铜器诉说沧桑、菱花镜绽放光华,从中国园林博物馆到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从高校文创到寺庙好礼,各种非遗手作、小挂件、冰箱贴、手串儿、随行杯等匠心独具的“中国礼物”让人大开眼界,让消费者沉浸在“中国礼物”的独特魅力中。

文创崛起,小物件大市场

近期,记者在北京礼品展上看到,该展的非遗手作体验区集合了玉雕、北京刻瓷、点茶、泥雕、玲珑枕、通草花、五行术数合香、纸艺等10余种非遗手作项目。只见玉雕大师手持刻刀,在瓷盘上精心雕琢,现场制作礼物。

文创展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带来的文创精品齐聚于此。其中不乏一货难求的“凤冠冰箱贴”等爆款产品,让观众可以领略“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独特魅力。

“文创的崛起让礼品定制有了大市场,也给行业带来巨大变化。礼品行业出现了更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给商业价值赋予了文化之魂。”展会主办方励展华博副总裁谌莉告诉本刊记者。

随着文化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4%。分行业类别看,创意设计服务12533亿元,增长11.8%。

“礼品行业以前被称为工艺品行业,像我们的展会以前被称为工艺礼品展。随着礼品行业更加得到重视,企业积极开展创新设计,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出了更多新颖且富有创意的礼品,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礼品已从单纯的工艺品转变为文创产品,其应用场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可以说‘万物皆可成为礼品’。”谌莉说。

近年来,礼品领域有了很大突破,有城市文旅、博物馆、高校、景区文创、企业文创、非遗及IP衍生品定制七大垂直领域。

高校文创也是颇受欢迎,清华大学展位的“二校门”立体拼图吸引众多买家驻足。展位工作人员说:“高校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人们精神向往之地。校园旅游、校友会等消费场景,让高校文创成为礼品市场新风口。”

在雍和宫文创展位前,几位年轻采购商正在询问寺庙文创的合作细节。

一位采购商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寺庙文创消费很火。中国寺庙文化IP正进行文创活化,例如大理鸡足山景区推出徐霞客主题钥匙扣和“佛系”鼠标垫,通过卡通形象让景区内的千年古刹焕发新生;福州开元寺内的文创手串店,年轻顾客占比超 60%,猫爪手串等创意设计成为社交平台爆款。

本刊记者 侯隽I摄

年轻世代定义“中国礼物”

目前,“90后”“00后”已成为礼品消费主力军,年轻世代的需求正在重构市场格局。

根据励展华博及凯度联合制作发布《2025年礼品行业展望白皮书》,“90后”“00后”追求时尚、潮流,关注自我情感的宣泄;喜欢通过旅游、运动、养宠、打卡美食、刷视频来缓解压力,是礼品接收和使用的主力群体。同时,他们在网上极具表达欲和传播欲。

在展会上,记者看到德化陶瓷企业推出的“渔女”系列香器,该礼品将蟳埔女簪花习俗与薄胎瓷工艺结合。这种“文化符号年轻化”的策略,精准击中了年轻人对“情感共鸣”和“社交属性”的双重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群体正通过直播等新兴渠道“参与”产品设计。

在纳之岚家居展位前,主播正在演示瓷花制作过程,观众可以通过弹幕实时投票决定下一季产品的配色方案。“我们80%的新品创意来自粉丝互动。”现场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说,这种“共创模式”让品牌复购率提升了35%。

当下,国内礼品定制的供应链发展迅速,一条“设计—生产—销售”的快速供应链正在形成。在展会上,众多商家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无论是从设计图稿转化为精美实物,还是从单件打样到批量生产,各种大小批量的采买或定制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一家 IP 衍生品展商说:“我们的起订量很灵活,最低50件起订,特别适合初创企业。”

谌莉说:“礼品定制发展迅速,今年我们走访了100多家业内同行及采购主,发现市场订单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长。此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让数字化更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礼品行业各个层面,提升了生产和供应链效率。”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