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与结构改革需共同发力

编者按: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信心在哪里?底气在哪里?活力在哪里?《解码中国经济——12 位经济学家的思享课》一书由《中国经济周刊》编写,特邀黄奇帆、刘世锦、黄益平等12 位著名经济学家,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未来走势。

黄益平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短期内“今年、明年怎么样”,还要关注“未来 10 年、几十年”的发展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短期内宏观政策的提振作用,更需要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政策。以下内容为书籍节选,内容有删减。

1750052548733236.jpg

文|黄益平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需求不足,二是信心不足,两方面又相互交叉影响。

其实,经济有周期、起起伏伏,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在需求不足时,我们需要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来平稳周期。

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均已大幅提升。我们不仅需要短期内宏观政策的刺激作用,更需要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力度要加大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框架有所不同,我们有时会使用数量工具,甚至会采用行政手段。中国的独特做法与国家处于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密切相关。当市场机制未完全成熟和健全时,非价格工具的效果可能更好。这样做有利于调控宏观经济。

在需求不足时,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可以帮助我们平稳周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平稳周期并非消灭周期,周期仍然存在。只要变得平稳,经济就可以实现更长期的增长。

提几点短期的政策建议供参考。

首先,应把追求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追求经济中速增长一样的地位。

当下通胀率相对较低。通常,老百姓不喜欢价格涨幅较快,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不涨,尤其是价格下跌,这对经济的伤害可能比价格上涨还要严重。

通俗地讲,很多人认为价格不涨说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指数稳定,但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在价格不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涨价,生产者就无法涨价,他们就不可能给员工加薪,也不愿意投资,不会再雇用更多员工。消费者也就不会有新的工作,也不可能涨工资。

我们应该追求温和通胀,这对经济相对比较有利。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宣布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目标。现在经济“易冷难热”,要避免陷入“低通胀陷阱”。

其次,尽快把已经安排好的财政开支落实下去。应该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理念,采取支持消费增长的财政手段。

最后,发挥主权信用的作用,修补脆弱点,降低资产负债表风险。可以考虑更好地发挥主权信用的作用,由中央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稳定市场,稳定信心。

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要跟得上

经济周期性问题是短期问题,对中国经济来说,更重要的肯定不是“这个月怎么样,下个月怎么样”,而是“今年、明年、未来10年怎么样”,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更重要的问题。宏观政策转向是刺激政策,与此同时,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也要跟上来,经济才能持续向前。

首先是提高老百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外界一直关注,我国的消费比较疲软,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例也较低。消费不足,一方面,会带来产能承压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不断改变增长模式,让大家都享受发展的成果。扩大消费方面,国家现在“以旧换新”做得很好,但这很难长期持续。现在产品都是耐用品,比如老百姓换了一个冰箱,可能10年内都不换了。所以,扩大消费的核心,一是收入,二是信心。要提高老百姓收入,需要完善社会保障,这是根本性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完成。

其次是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常说,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要结合起来,但怎么结合是我们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决策权应合理地向市场和企业转移。理论上说,产业政策要帮助克服市场失灵,而不是替代市场职能。地方政府活跃的招商引资政策与中央权限下放到地方密切相关,在各地经济发展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产业政策在特定情境下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当市场失灵时,产业政策若能助其克服,则可能产生正面效应。然而,产业政策往往容易偏离初衷,导致效果不佳。

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包含多种多样的隐性补贴,如减免税收和降低土地使用费等。违规政策优惠的后果是,一些领域出现了重复建设。政府支持产业发展并不少见,产业政策也很普遍,但各地政府在缺乏独立的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大量投入各种资源支持产能复制,而不是技术门槛的突破,导致创新产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过度集中。

究其根源,这些政策往往超越了单纯克服市场失灵的范畴。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往往聚焦于复制和放大已成熟技术,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因此,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已明确,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地方政府也许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以下三个领域:一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二是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如果地方有能力、有资源,当然可以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但前提是地方政府要对资金来源与后果承担责任。

总之,若地方政府能更多地聚焦于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核心职能,这将是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本刊记者杨琳采访整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