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隽
8月12日17时许,一列满载100标准箱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义乌苏溪站鸣笛启程,驶向宁波舟山港。货物抵港后,将无缝衔接海杰航运的直达货轮,发往也门亚丁港。这标志着浙江省“陆港 + 海港”的双枢纽模式正式打通中东新通道。
背倚大陆、雄踞东海,海域面积超26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优势所在。
目前,浙江省以科技为擎,深化陆海统筹、港产城联动,在世界级港口竞争中展现中国港口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加快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以更广的投资空间、更活的创新生态、更大的开放枢纽,向海图强、深耕“蔚蓝”,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I供图
浙江嵊泗县枸杞乡干斜贻贝养殖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I供图
开放升级,一港通天下
在宁波舟山港区,一条新开辟的“义乌—宁波—亚丁港”海铁联运通道正改写国际贸易物流规则。
义乌港紧邻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具有海关查验口岸功能及订舱、签单、提还箱、甩挂等海港功能的内陆无水港。
在义乌港直通仓仓库里,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正在分拣跨境电商包裹。这些“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启运前,已通过海关转关信息系统,在义乌海关完成全程申报手续,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宁波舟山港拥有北仑、穿山等五大集装箱码头群,义乌港正在加快推进‘第六港区’建设,商品进入义乌港就相当于进入宁波舟山港。多程联运转关物流通道的开通,不仅为义乌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也增强了宁波舟山港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的地位。”浙江海港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部物流中心主任王刚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告诉记者,“义乌—宁波—亚丁港”海铁联运通道采用“铁路+海运”无缝衔接,货物从义乌出发直达宁波舟山港,再搭乘直航班轮抵达亚丁湾,通过“铁路 + 海运 + 跨境电商”的模式,义乌小商品从这里出发,72小时即可抵达中东和欧洲消费者手中。
重庆渝甬班列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从我们的实践看,从宁波舟山港出发,超过95%的货物都能准班上船、按时出运,就好像港口搬到了重庆团结村站,让企业心里更踏实了,也吸引更多货源从宁波舟山港出口。”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物流成本,更实现了“一键下单、全程无忧”的跨境物流新体验。
“每周通过海铁联运发运货物超20个标箱,成本降了,时效快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了。”义乌市宜旦商品采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恒德对本刊记者说。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港口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据统计,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拥有256条国际集装箱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24条海运快线,港口联通度排名全球第二。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贺义雄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宁波舟山港位于我国南北沿海和长江航道“T”形结构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的经济腹地。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与枢纽禀赋,宁波舟山港通过对港航数据资源的开发运营及衍生应用,将航运、金融、贸易、物流相结合。这样在实现“换道超车”的同时,可以改变现有国际航运体系规则,提升宁波舟山港在国际航运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浙江海洋强省建设。
浙江省海港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宁波舟山港已经形成了北接古丝绸之路、中汇长江经济带、南联千里浙赣线的三大物流通道,布局网点、线路数量均居全国港口首位。
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181.8万标准箱,总箱量排名稳居全国港口第二、外贸箱量稳居全国港口第一。
今年6月27日,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开港运营,不仅助力“浙江制造”“义乌好货”通达全球,也可加速全国内陆外贸企业角逐全球市场。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通过完善世界一流港口设施、建设现代航运服务高地、建设多式联运港,“打造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
科技赋能,海洋经济向新而行
大黄鱼、三文鱼、大虾……越来越多优质浙江海水产品走向全国百姓餐桌,这背后是“蓝色粮仓”建设的纵深推进。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浙江省2024年海水水产品总产量537.9万吨,同比增长3.6%,海洋渔业一产产值1079.2亿元,增幅4.2%,居全国前列;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9个,数量全国第一;远洋渔船数量、产量、产值、公海运力、国际履约水平均居全国第一;渔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离不开浙江各地在养殖模式上的探索与技术创新。
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被誉为“浙江黄鱼养殖第一村”。近年来,当地对大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新型绿色网箱不仅减少了传统渔排(渔排是沿海渔民为适应水上养殖和居住需求而建造的综合性设施)对水体的污染,还节约了20%的养殖空间,鱼苗成活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黄避岙乡还组建了“海韵水产合作社”,由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三方共同参与,规范行业标准,推行订单生产、统一销售,从而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议价能力,黄鱼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为养殖户带来了更好的效益。
如今,高泥村,这个昔日晚清诗人姚燮笔下的“两三小艇泊高泥”的小渔村,已经成为产业大村,村里大黄鱼养殖面积约3000亩,养殖的大黄鱼和鲈鱼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年产值1.4亿元,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万元。
创新不仅体现在养殖模式上,也体现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应用上。
2024年1月20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挂牌成立。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其核心职能是统筹推进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浙江建设海洋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年,浙江省首个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在杭州揭牌,加大对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领域的探索。目前,首批试点的洞头、嵊泗、象山、椒江,聚焦羊栖菜养殖、贻贝养殖、海上风电和大型海藻等实际场景,分别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赋能保险、蓝碳价值实现等领域试点。
以渔业为例,海洋大数据正将传统渔业中的“经验养殖”转变为“数据养殖”。
浙江舟山嵊泗县是全国最大的厚壳贻贝养殖基地,被誉为“贻贝之乡”。目前,嵊泗县积极打造贻贝养殖的“海上牧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遥感卫星技术,对所有养殖海域进行实时监测,能精准识别船舶信息,预警大型船只误入养殖区,避免损失。无人机巡航、24小时视频监控,让养殖户们告别了熬夜守苗的日子,实现智慧管理。
创新驱动渔业转型升级是浙江深化“科技兴海”的一道缩影。
目前,浙江省正坚持“创新发展、产业链协同、产学研联动”,聚焦海洋渔业、海洋石化、海洋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助推传统海洋产业向新而行,挖掘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生态优先,碧海银滩助民致富
海洋污染治理,是国际公认的世界难题。
在建设海洋强省的过程中,浙江始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丰富新时代海洋文化内涵,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描绘出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蓝色“风景线”。
2023年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黄避岙乡成交。此次拍卖的是象山西沪港一年约2340.1吨的碳汇量,最终以24.8万余元成交。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象山以省级低碳试点县建设为抓手,持续健全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实施蓝碳行动计划,不断扩面提质蓝碳交易市场,旨在以碳汇价值先行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象山已累计完成蓝碳交易5宗,完成交易碳汇量超3000吨。
3月11日,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蓝碳生态碳账户发布。账户由象山县联合宁波产权交易中心、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共建,实现蓝碳交易互认互通,让生态产品开发、登记、交易、核销、应用形成闭环管理。
在舟山嵊泗县,当地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采用“入海污染物源头治理+陆海统筹”的修复方法,实施沙滩修复、岸线整理、海湾清淤、入海污染物治理等4类6个重点工程,完成13.6千米海岸线生态恢复及近岸线海域污染防治。
“修复后的海洋生态还助力了特色养殖、精品民宿等共富产业发展,让老百姓获得真正的生态红利。”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前只知道向海索取,现在明白了养海护海才有持续发展。”一位参与“蓝色循环”项目的渔民对本刊记者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理念,已在浙江沿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