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打出海洋科技创新“三张王牌”

本刊记者 郑雪

渔咯!8月16日中午12时,福建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经历了3个多月休渔期后,近千艘渔船借海扬帆。福建大部分海域结束伏季休渔,新一轮耕海征程开启。

福建,向海而生,崇尚“爱拼才会赢”,敢于冒险、有一股闯劲。海洋兴则福建兴,海洋强则福建强,海洋已经成为福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在海中,福建率先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当前,福建正坚持做好“海”的文章,要从海洋大省蝶变成为海洋强省。

福建平潭 视觉中国

“福远渔9199”轮在南极海域捕捞磷虾


向远海加速,向深蓝进军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海洋辽阔,这是福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这也是福建。福建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4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5万亿元,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三。

当近岸海洋空间逐渐饱和,势必要向远海进军,福建正加速远洋开发,探索深蓝。远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的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驶向远洋的步伐加速。

今年3月,全国最大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福远渔9199”轮从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母港驶离,开启南极首航之旅。在捕捞加工了1万多吨南极磷虾后,随着南极渔场的关闭,“福远渔9199”轮处于回国休整途中。

“这个航次基本实现设备和系统调试磨合目标,船舶搭载的先进导航和捕捞系统在复杂海域环境中表现稳定良好,为后续常态化作业奠定基础。”福建正冠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冠公司”)副总经理罗俊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福远渔9199”轮由正冠公司投资建设。

在捕捞加工船驶向深海时,远洋渔业产业链也在朝着精加工迈进。南极磷虾价值得到深挖。

“福远渔9199”轮配置了世界先进的捕捞和加工系统,可以实现“捕捞—加工—储存”一体化作业能力。船上安装的蒸煮、真空低温干燥等设备,可以对刚捕捞上来的磷虾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磷虾会分流到不同的生产线,加工出脱壳磷虾肉、冻磷虾、磷虾粉、虾溶浆等产品。

相关产品除直接供应给国内大型食品企业、饲料企业和保健品厂商外,正冠公司也在为提升磷虾的附加值而努力。正冠公司正在建设全国首个专业南极磷虾产业园,计划重点开发冻干南极磷虾、磷虾蛋白粉、蛋白肽、磷虾油胶囊等产品。

“我们围绕南极磷虾及其他海洋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集捕捞、养殖、加工、冷链物流、海洋生物研发于一体,加快海洋食品产业延链强链。”罗俊荣说。

在促进海洋和陆地在产业协同发展上,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林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示,要把海洋优势和陆上工厂真正拧成一股绳,关键是让“海”的稀缺原料和“陆”的规模网络互相放大。各类资源如要素、知识、资金合一,才能真正把一条链变成可持续的增长环。

福建已有12座境外渔业综合基地,形成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向远洋的实践仍在继续。今年11月,“福远渔9199”轮将再次出发南极,开启下一渔季的捕捞。

受访者|供图

“三张王牌”:平台牌、场景牌、创新牌

福建正努力打造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科技创新实力的背后,是“平台牌+场景牌+创新牌”三张王牌带来的复合优势。

平台牌,即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不断落地。以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为例,其于2024年10月获批建设,由厦门市政府牵头,依托厦门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并协同省内外优势涉海科技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建设。鹭江创新实验室既参与原始创新,又主导技术成熟化,推动产业落地。

目前,福建建成海洋领域国家级科创平台8个、部级平台6个、省级平台106个,推动在闽金融机构5年内支持海洋领域意向性融资超3600亿元。

林翊介绍,这意味着福建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金字塔”式研究能力,具备了承接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

场景牌,是庞大的远洋船队、乡镇船舶以及在东山、平潭、连江等地形成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等,为新技术提供即时、低成本的实景测试环境。

以福建正在加快建设的“海上福建”总平台为例,林翊介绍,该平台通过卫星、无人机、海底机器人等感知手段,将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数据,全部接到同一张“数字底图”上,实现“五域同屏、数据同池、决策同频”。

在他看来,这是用信息成本最小化来对冲海洋经济天然高风险的制度设计,而福建所拥有的场景能力,是该平台的天然试验场。

创新牌,则是第三张牌,这背后在于福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福建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模式,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投入真金白银支持技术场景应用。

今年5月,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印发《福建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 “三新” 应用推广行动计划补助资金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800万元,意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林翊介绍,这份补助方案的最大价值,在于把“科技—产业”之间的断点用财政手段“焊接”起来。

“过去海洋科技成果常卡在‘中试没人投、首用没人敢’的环节,方案把补贴切成三段:先支持实验室攻关,再补贴中试验证,最后奖励进入真实场景,让技术走完‘最后一公里’。”林翊说。

更重要的是形成一条可复制的“福建路径”。林翊介绍,《方案》把“海上福建”总平台当成公共试验田,政府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新场景埋单,既遵循了公共财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也契合海洋经济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的制度样本。

科技创新无止境,未来还有更大发展空间。“福建的海洋科技优势不只是有平台,更在于能把平台变成赛道。下一步,要让数据、标准、资金3条新赛道与原有产业链同频共振。”林翊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潮起东南,向海而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福建海洋经济增添更多魅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福建省海洋旅游产业已经形成5000亿级产业集群。

东山县是全国第六大、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拥有古城生活、大美海湾、海岛奇观等八大旅游特色。近些年来,东山县持续发力“海”的文章。

东山县翔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李利勇自帆船帆板队退役之后,便回到东山老家。他致力于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海洋和帆船帆板文化。

“我们针对青少年开发了海洋帆船文化研学课程,每年会有1万~2万名学生参与。大家一起唱歌、种树、共进晚餐等,在交流和互动中更加了解海洋。”李利勇说。

更重要的是,借助海洋文化,福建画好“同心圆”、架好“友谊桥”。福建平潭自2016年8月获批“国际旅游岛”以来,逐渐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这里以“南岛语族”为原点,串联起不同区域的文化联系。

南岛语族是讲南岛语系的语言族群,是世界上分布广泛的海洋族群。据最新统计,该语系有120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近4.2亿人。

南岛语族的源头在哪里?福建平潭,被认为是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距今约6000年前,第一批南岛语族先民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向大洋深处不断扩散。

“南岛语族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平潭向外迁徙。福建是南岛语族的故乡,与南岛语族国家及地区关系密切,在当地具有厚实的民意基础。”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侯榕贵说。

2017年11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2024年,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来往游客络绎不绝。

侯榕贵建议,平潭作为国际旅游岛,可以将南岛语族文化IP视为重要的文化IP进行展示,既可以展示南岛语族文化海洋的独特性,又是中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同一片海,文化交流仍在继续。

“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易立亚曾驾驶着一艘仿古单边架艇,历经123天、航行1.6万海里,最终抵达福州马尾港。今年冬天,我也准备像易立亚那样,驾着仿古单边架艇,从平潭向着海洋出发。”侯榕贵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