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从黄沙漫卷到绿富同兴

本刊记者 张燕|山西报道

晋北高原的寒风中,一片郁郁苍苍的林海正悄然改写着“风吹黄沙跑,抬脚不见踪”的历史。

位于毛乌素沙地天然风口地带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这个曾经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地方,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3%跃升至现在的57%,“不毛之地”正变成“塞上绿洲”。昔日沙地不仅种出一片片绿荫,更“种”出了当地百姓的好日子。

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右玉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植树造林,一任接着一任干

用一首民谣来形容往昔的右玉再贴切不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

“当时我们这儿的山都是荒山,别说树了,草都没有几棵,风一吹沙子石头满天飞,迷得眼睛都睁不开。”今年70岁的李云生是土生土长的右玉人。20多年前,他承包下1.2万余亩荒山,满心盘算着开家农家乐。可谁也没料到,种树就耗去他这么多年,300余万株树苗在荒山上扎下了根,当初心心念念的农家乐,反倒没了踪影。

右玉人常说:想在这儿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个娃还难。当地无霜期仅有3个月,冬天冻得石头开裂,夏天旱得地皮冒烟,树苗成活率只有三成。

李云生在荒山上摸爬滚打20多年,最懂这份煎熬,“年年种年年死,苦受了一箩筐,钱也填进去一大笔。有时候真想撂挑子,可转头看见哪棵树苗冒出点绿芽,那点儿盼头就又撑着人往前挪。”如今再看他承包的山头,早已被层层绿意裹得严实。

李云生的坚守,只是右玉70余年治沙造林史的一个缩影。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到如今的县委班子坚持生态优先,70多年来一届又一届县委班子坚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信念,带领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铸就了“右玉精神”的丰碑。

王德功退休前曾担任右玉县政协主席,他是这场持续70多年植树造林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清晰记得上世纪50年代“大战黄沙洼”的情景。

“两人一组,带包干粮和水,每天种220棵树苗。一天下来七窍全是沙,嘴太干不敢笑,一笑就流血,手上满是血泡茧子。”王德功告诉记者,在右玉,机关干部每年都要上山植树,“总有一支永不解散的植树造林专业队,每一任干部都会接着上一任,带领群众继续往下干。”

苍头河畔,矗立了75年的“荣怀杨”挺拔依旧。这是当年张荣怀带着全县干部,扛起铁锹在苍头河边栽种下的第一棵小叶杨树,由此拉开了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

在右玉,小叶杨树是最常见的树种之一,也是过去右玉唯一能成活的树种。在水土肥沃的地方,它能长成参天大树,在右玉却仅能长到碗口粗,因此当地人称其“小老杨”。

小老杨不仅是右玉人对抗风沙的利器,更成了右玉精神的象征。它生长缓慢,生命力却极强,即便树干被风沙吹得扭曲变形,依旧顽强向上生长。正如右玉的百姓,一代又一代,不求一时之功,只为长久之计。

如今的右玉,早已褪去了当年的荒芜。站在苍头河生态走廊的观景台上远眺,万亩林海顺着河谷绵延铺开,小老杨与樟子松、杨树、沙棘交相辉映,涌动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绿色财富” 正在田间地头生长

绿,曾是山西右玉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是这里最厚重的“底色”。

“黄沙洼呵黄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马。”在右玉县头水泉村村后,有一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被当地人唤作“吃人的大狼嘴”。谁能想到,这片当年全县风沙最严重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右玉沙棘产业的聚集地。

“这不起眼的沙棘果,现在是咱右玉的‘金豆豆’。”右玉县沙棘研究所所长曹满告诉本刊记者,沙棘不仅耐干旱、抗风沙,果实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极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为让沙棘产业行稳致远,右玉县与国内9家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共建研发中心与产学研基地,引进超高压杀菌、真空冷冻干燥、数智提取、纳米级均质等先进加工技术,改写了传统加工工艺,实现了从果到叶再到籽的全面加工利用。如今,“右玉沙棘”已经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县里的特色支柱产业。单是采售沙棘果,每年就能为农户增收6000万元以上。

据曹满介绍,如今右玉全县种植沙棘30万亩,年产沙棘果10000吨左右,依托沙棘产业链崛起的企业有12家,年产沙棘果汁、原浆、酵素等各类产品3万多吨,产值达3亿元左右,形成融产供销为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链。

在梁威生态产业园的种植基地,另一种“绿色财富”正在田间地头生长。眼下,右玉县3500多亩小香葱已经进入采收阶段,当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冻干小香葱出口,促进农民增收。

“采摘后的小香葱要经过清洗、切断、冷冻、冻干等12道工序后变成冻干小香葱,主要销往欧美日韩及澳大利亚等地。”右玉县图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德智告诉记者,每年5—10月份,企业生产车间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员工人均月工资4200元;种植基地带动2000多名农民增收,年均增长7000多元。

沙棘和小香葱之外,右玉还形成了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

从“种树人”到“护林人”再到“吃生态饭的人”,右玉人的身份转变,勾勒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清晰路径,让绿色成为可持续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