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玮
7月,烟台“经海005”号智能网箱将一尾尾海水虹鳟收网;在青岛港码头,装载着中车四方出口智利10余节地铁车厢的货轮鸣笛起航,远赴智利;同一时刻,中集来福士与荷兰海工巨头再度携手,打造新一代甲醇多燃料海底铺石船。
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图景。
山东的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山东半岛蜿蜒入海,拥揽3500余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在山东16个地市中,7个地市为沿海城市。15.86万平方公里的毗邻海域面积,几乎与陆地面积相当,堪称“海上也有一个山东”。
山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1%,位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对山东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肩负着“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蓝色”正在成为经济大省山东发展的重要底色。
精耕蔚蓝,“蓝色粮仓”渔歌嘹亮
蔚蓝海面上,随着巨网缓缓升起,一尾尾虹鳟鱼跃出水面……这是烟台经海渔业今年首次大规模起鱼的生动场景。这些“深海来客”当日即被端上不少家庭餐桌。
在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经海”深海智能网箱已经投放8座,实现深远海虹鳟鱼规模化养殖。
“今年我们共收获1500吨海水虹鳟,还获得国内首个BAP国际认证。”经海渔业科研部主任张黎黎向本刊记者介绍,在这里,一条鱼从投苗、喂养到生长监测,再到收获上市,全流程都有高科技护航。
要实现深远海养殖,离不开重器加持。经海深海智能网箱养殖平台,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网箱采用68米×68米×40米钢结构设计,配备集成应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自动投喂、洗网机器人清洗、集控系统等自动化装备,实现全程智能化养殖管理,仅需3~4人就能管理9.4万立方米的养殖包围水体。
“通过声呐和双目识别系统,我们能实时掌握鱼的数量、分布、体长、体重等数据,实现精准喂养。”张黎黎介绍说,“每个网箱年产渔获量约1000吨,随着自主育种、育苗等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掌控力。”
在烟台配套的育种中心、活鱼中转基地、加工厂相继建成,产品通过经销商、电商、直营店销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地。
海水虹鳟、对虾、扇贝……越来越多优质海水产品走上百姓餐桌,这背后是“蓝色粮仓”建设的纵深推进。
“山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渔业大省。近年来,我们积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聚力打造‘蓝色粮仓’。2024年,山东海水产品产量达到825万吨,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首位。”山东省海洋局局长王仁堂表示。
截至目前,山东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139处,其中国家级71处,占全国的38%。“深蓝1号”“国信1号”等大型养殖设施运营投产,为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经验。
“经海”深海智能网箱已经投放8座
装载着出口汽车的运输船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起航
大批商品车在山东港口烟台港汽车码头等待装船发运
一尾尾虹鳟鱼跃出水面 受访者|供图
挺进蔚蓝,海工装备破浪前行
4月,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FPSO“P80”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驶出烟台芝罘湾港区,这是目前国内船厂承接的最大FPSO项目之一;5月,“铁建大桥起2”号1300吨全回转起重船在青岛交付,即将投入浙江舟山青龙门特大桥建设;6月,“斯坦纳预言者”轮搭载241台工程机械和乘用车从烟台港启航,驶向阿尔及利亚,这是该港今年第4单滚装新船“带货交付”业务……
龙头企业订单火爆、生产繁忙,成为山东海工装备产业链实力的有力注脚。2024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7.4%、64.3%、49.2%。
“蓝鲸号”“国信号”“海葵一号”等一批核心装备打响“山东海工”品牌:“蓝鲸1号”作为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95%的深海作业;“国信1号”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海葵一号”则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能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船坞养护。
为优化产业链布局,山东对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作出差异化功能定位。2024年,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海工装备持续领先的同时,一批海洋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强劲活力。
黄海之滨,乳山南海域的风电机组在海中矗立,巨型叶片划破长空,将不息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这正是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
山东正加速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已建成全容量并网海上风电场13个、总装机容量5214兆瓦,规模位居全国前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也在岸边同步发展,上海电气、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整机制造企业相继落户。
一捧海水的价值几何?在潍坊,“一水八用”循环体系以海水为起点,通过制卤养殖、卤水冷却、提溴、纳滤精制、晒盐、苦卤化工等八大环节,将海水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0%以上。
目前,山东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3个,日产规模达86.71万吨,位居全国首位。
加速蓝色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
海洋生物资源中有4万余个化合物、24.58亿个基因序列。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通过收集海洋来源的各种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信息,构建了海洋糖库,专注海洋药物研发。
“我们正通过‘增资+入股’方式对研究院进行战略投资,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的目标是利用5年时间,打造5~7款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大单品。”
面海而兴,向开放要发展
“呜——”随着汽笛声划破海天,全球最大汽车滚装船“安吉宏盛”轮在烟台港完成4085台商品车装船作业,驶往欧洲市场。
作为国内最大国际商品车中转港,烟台港2024年商品车吞吐量达73.4万辆,稳居全国前三。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11条外贸干线织就的网络,覆盖北美、南美、欧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东航线月均4~5班,未来还将通过新建熏蒸库开拓澳新市场。
“我们主要通过‘平台化+海铁联运’的方式打造商品车枢纽,与一汽长春、上汽名爵郑州、奇瑞武汉、上汽通用武汉、广汽广州等深度合作。”烟台港相关负责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仅是主机厂的出口通道,更为中小贸易商搭建了跨境桥梁。”
这只是山东港口群的一个缩影。山东拥有青岛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日照石臼港区、岚山港区、烟台西港区、芝罘湾港区等多个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LNG码头和邮轮码头等。
“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有多大的码头。”在此前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山东省副省长范波的介绍,成为山东港口硬实力的生动注脚。
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74亿吨,以5.1%的增速蝉联全国第一,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跻身全球前十。
山东可谓是国内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的“排头兵”。 2019年8月,由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成立。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必须在撬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以来,货物吞吐量连跨6个亿吨台阶,2024年突破18亿吨、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超越4400万标箱、居全球第二。
依托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山东港口加速各类资源集聚。对内,在全国建设54个内陆港、开通106条班列,海铁联运量突破420万标箱;对外,开通内外贸航线357条,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打造黄河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
“我们在河南已开通15条海铁联运班列,建成10个内陆港,河南地区经由山东港口进出口的集装箱约占80%。”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郑州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房宏介绍,河南已成为山东港口在内陆地区网络最密、班列最多、运行最稳的省份。
在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上,国际航运市场也树起了山东品牌。
“我们打造了涵盖干散货、清洁能源气体、成品油的远洋运输船队。”山东海洋集团海运股份公司总经理徐涛介绍说,集团船队拥有全球运力最大矿砂船、全球舱容最大LNG船等高性能船舶150余艘,控制运力突破1700万载重吨,成为国内第三大远洋运输企业。乙烷气体运输运力占全球22%,位居全球第一,航线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凭海而生、因港而兴,“海洋强省”也为不少滨海城市打开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
从青岛、烟台的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到威海、日照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再到东营、滨州的海洋化工产业……7个沿海城市,各展所长、协同发展,串联起山东的黄金海岸经济带。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经济大省山东以开放姿态深耕蓝色国土,生动诠释着海洋经济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