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向海洋强省

本刊记者 贾璇

瞰中国大陆南部,一条蜿蜒4100余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宛如巨龙,1900多个海岛如珍珠散落南海;1.14万公顷的红树林居全国面积之首,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近半,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完成安装……

这里是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收获丰厚“蓝色家底”——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到27.3%。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格局变化,如何再上新台阶,广东需找准方向。6月26日,广东聚焦海洋经济这一主题召开全省会议。“高规格”释放“强决心”,广东要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着力在整体推进中全方位变强,在抓主抓重中逐步逐项变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广东正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蓝色经济带”

沿着广东蜿蜒的海岸线一路前行,海洋产业的蓬勃活力扑面而来。从广州、江门的船舶制造,到深圳、东莞的海洋电子信息;从汕尾、珠海的海工装备制造,到湛江、阳江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项目……14个沿海城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串联起广东的蓝色经济带。

在广州南沙,占地585 万平方米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气势磅礴。作为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这里聚集了中船黄埔文冲、广船国际、粤新海工等造船龙头与新势力。

“截至上半年,我们手持民用船舶订单共108艘479万载重吨,交船期已经排到了2029年。”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下称“黄埔文冲”)副总经理韩建兵对本刊记者说,2024年黄埔文冲工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2.0%。

作为高科技、重工业的代表,造船产业牵引多产业协同增长,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技术升级、促进就业等特点。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包含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等产业的高端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

湛江的海洋牧场,同样生机勃勃。雷州湾海域上,一座庞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恒燚1号”正在起网。一批批“深海珍馐”从这里驶往各地“餐桌”。

“恒燚1号”总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集绿色能源供给、陆海远程通信等功能于一身,配备饲料自动化投喂、养殖鱼群监控识别等智能化养殖系统,可实现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养殖。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湛江是传统养殖大市,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30年居全省首位。

“南沙制造”“湛江养殖”是广东14个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缩影。在全省海洋经济布局中,区域亮点正和核心城市形成合力。

6月6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举办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新闻发布会。会上,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徐天介绍, 2024年广东形成以广深为核心引领,东莞、惠州、湛江、珠海等为重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其中广深“双核”海洋经济总量超万亿元。

中船龙穴造船基地航拍 受访者I供图

双转子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拖带离港 受访者I供图 受访者I供图


多点开花,布局六大海洋产业

广东海洋经济因区域布局各具特色,“多点开花”。顶层设计、区域联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及生态统筹等多维度策略,构建起全省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立体化格局。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告诉本刊记者,广东海洋经济连续30年领跑全国,源于广东着眼海洋经济发展规律、内外部条件不断更新和形成接续型产业格局。

自2018年起,广东全省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281项关键技术瓶颈,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带动超218亿元,有力推动多项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更重要的是,广东以政策创新驱动资源整合。”胡振宇说。

今年初,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形成“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科学确定“六湾区一半岛”的功能定位、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要求。

7月1日,《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文件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服务保障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以法治护航“海上新广东”建设。

“这种‘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接续创新’的发展模式,可助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引擎’。”胡振宇说,广东的海洋产业已经形成鲜明特点,即传统筑基,新兴引领。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其中,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同比增加7.5%;海洋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3%;同时,前瞻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等未来产业。

“这使广东在与其他海洋经济强省竞争时展现出独特优势。”胡振宇分析,主要为全链条协同和国际化能级。

阳江海域,绵延数十公里的海上风电场如巨人方阵矗立海天。2024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215万千瓦,跃居全国首位,实现了海上风电超车。

震撼景象背后,是广东已形成“研发—制造—安装—运维”的海上风电全链条协同,更催生“全国每3台海上风机就有1台广东造”的产业奇迹。

在国际化能级方面,胡振宇说,广东港口以海港为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优势,深圳港、广州港通过密集的国际航线网络,实现货物运输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额占全国总量的24.8%。

从大到强,让“金点子”变“金果子”

相对于陆域经济发展而言,广东海洋经济相对起步晚,过去一度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围绕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塑造自身的“海上新优势”,广东仍面临结构性挑战: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中第二产业产值仅占比31.0%,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胡振宇说,想实现从“规模领跑”到“质量引领”的跨越,突破点在于以科技创新重构海洋经济发展逻辑,可以采用“技术突围+生态赋能”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依托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加快攻关深海探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系统等关键技术,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形成千亿级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令人期待的是,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南粤大地繁茂生长。

在广州市南沙区,众多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此汇聚,结出累累硕果——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接下来,广东要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转化链条。通过六大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联合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提升专利转化率。

“海洋技术创新特别需要实践,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打通产学研链条格外重要。”中科探海(深圳)海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探海”)董事长刘维对本刊记者说。

汇聚政策的“推力”、高校院所的“脑力”、企业的“脚力”和产业的“动力”,能让科学家脑袋里的“金点子”快速变成产业里的“金果子”。

据他介绍,中科探海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与产业单位,创新构建“政府支持+企业装备+高校算法+产业应用”的协同模式。在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各方协同攻关,成功研制多频三维合成孔径声呐系统及智能数据解译系统,为破解粤港澳大湾区海底微细深埋管缆勘察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绿色发展是塑造新优势的底层逻辑。广东可以通过红树林碳汇交易、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等创新机制,实现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动态平衡。

向海而兴,向新而行。这片承载千年海洋文明的土地,正在加速塑造海洋经济新优势。面向未来,一个更具创新力、更富生命力、更可持续的“海上新广东”,将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南粤智慧。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