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新景|山东报道
为加大“好房子”工作推动力度,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其中山东有5项建设做法入选并获全国推广。
通过翻阅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记者发现,山东的标准从规划、设计、建造、交付、运维全过程考虑,聚焦房子的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要求,针对空间配置、适老化服务、智慧化运维等要素为“好房子”画像。山东致力于推动住房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用创新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房子” 建设中,山东如何兼顾品质与成本?面对居民的住房需求差异,山东如何应对?本刊记者专访了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
《中国经济周刊》:《指引》明确了层高不低于3米、绿色建材应用比例>50%等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是如何出炉的?
任海涛:这些量化指标,是立足本地实际,依据国家和省内有关规范,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的,体现了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其中,“智慧运维”和“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理念纳入《指引》,标志着山东省的“好房子”建设从传统“重建造轻服务”向“全周期品质管控”的范式转变。
《指引》注重用数据、细节说话,用可感可及的硬指标为高品质住宅建设提供依据和支撑。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主要考虑到国民身高增长的现实。提升层高能增强空间感与舒适度,也能为空调、地暖等设施预留安装空间,方便住户装修和智慧家居布置。
车位设计方面,将尺寸定为2.5m(宽)×5.3m(长),相比国标2.4米的宽度,增加的0.1米可有效解决停车难、开门易剐蹭等问题。《指引》鼓励设置中大型车位,以适应汽车加长、加宽的趋势。
在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应用方面,《指引》要求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超过50%,且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或3A级住宅性能标准。简单来讲,这样的建筑要比普通房子更节能省电、环保健康,人们住进去会更舒服,使用起来也更省钱。
《中国经济周刊》:提高房屋建设标准难免让人担心建房成本上升,如何平衡建设成本与长期品质?
任海涛:经测算,住宅层高每增加10cm会提高2%建安成本(即房屋建筑及安装工程的直接费用总和)。不过,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标准化设计、提升服务质效等方式,降低运行、维修等方面的增量成本。
目前,有不少项目利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实现全屋新风系统及五恒(恒温、恒湿、恒静、恒洁、恒氧)技术应用,或是设计建设被动式建筑,让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减少采暖和空调等方面的费用支出,这可以说是“买着贵,用着省”。
高品质住宅虽然建安成本有所增加,但是因为部品、材料等质量可靠、耐久,再配合后期增值服务、房屋体检等举措,能大幅降低维修频率和运维成本,进而实现品质溢价与保值。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支持“好房子”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规定下沉庭院、风雨连廊等不计入容积率,并通过阳台不计容增加得房率等措施,降低房企开发建设成本,鼓励引导房企建设更多“好房子”。
总体来看,平衡成本与品质的核心是通过“政策支持+技术管控+市场引导”,最终实现“开发商愿意建、购房者愿意买、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的多赢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不同城市住房需求差异显著,“好房子” 建设如何避免 “一刀切”?在刺激需求方面,有哪些实招?
任海涛:推进“好房子”建设过程中,山东充分考虑了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需求结构,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希望通过差异化、精准化的政策措施,既满足人口流入城市的住房需求,又缓解房屋库存压力。
在济南、青岛等人口流入压力较大的城市,应优先供应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优质地块,并通过《建设条件意见书》对项目提出更高的品质要求;在部分地区,鼓励盘活存量资源,通过“商改租”等方式优化用地性质、调整设计标准,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在刺激需求方面,需强化金融支持,降低购房门槛。具体措施有:将商业贷款首付比例最低降至15%;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全面开通异地公积金贷款业务;购买现房及高品质住宅、多子女家庭购房时,贷款额度均可上浮并能累加计算。
同时,我们创新了销售模式,借助房展会、购房节等形式展示高品质项目,组织团购和定向销售,推行“以旧换新”模式,简化交易流程、降低税费负担,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经济周刊》:淄博福园项目将回迁房与高品质住宅统一标准建设,如何平衡所有居民的居住权益?
任海涛:要将回迁房与高品质住宅、“好房子”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就必须转变过去的传统思路。可以选择城市更新这一路径,优化项目资源配置,最大程度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进而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达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的目标。
我们认为,住宅小区在保障和平衡所有居民的居住权益方面,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地块出让源头把控。在地块出让环节即明确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等标准要求,确保从源头上保障房屋品质。
第二,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坚持回迁安置房与商品房统一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在规划阶段就确保房屋品质达到“好房子”要求。
第三,建设质量统一标准。回迁安置房、保障性住房等各类住房,户型、面积可以不同,但建设质量和标准不能有区别。
第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回迁安置群众,要加强有效沟通,充分征求意见,切实保障每位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托稳群众“安居梦”。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从设计到运维的全流程监管?
任海涛:数字化是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我们聚焦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转型,从前期设计到中期施工,再到后期运维,全方位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管控模式。
数字化设计方面,深化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过程应用,在勘察、设计、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全面应用数字化图纸,实现图纸质量全过程溯源可查。
数字化施工方面,构建全省一体化智慧工地体系,采取“1+16+N”模式(1个省级统管平台、16个地市监管平台及N个使用场景),实现施工全流程监管;同步建设应用AI智慧感知、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从“人盯人”到“数据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数字化运维方面,确定济南、青岛两市为试点,探索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一户一码”“一房一档”;大力推广智慧物业平台应用场景,推动设施设备智能管理、便捷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随着绿色建筑、智能家居技术快速发展,山东是否计划建立“好房子”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在前沿领域,是否有试点项目或技术储备?
任海涛:山东“好房子”标准建设和动态更新,基本搭建起了“标准成体系、试点做示范、技术有储备”格局。
一是建立动态修订机制。上半年我们新发布的《住宅设计标准》,新增了适老化设计、隔声降噪等要求,并同步更新了绿色建筑、智能家居等指标;衔接国家最新规范,在标准中强化了全装修交付、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等要求,并随着技术更新和形势变化及时进行修订。
二是大力开展试点示范。我们已经开展了两批次试点项目筛选,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批,重点考察项目的绿色低碳、智慧运维等创新点。我们还开设了“好房子”建设网上专区、线上展厅,结合3D全景、VR技术开启沉浸式看房体验,也为各地学习借鉴试点项目经验做法提供了直观平台。
三是注重加强技术储备。山东组建了高品质住宅专家指导组,为试点项目提供全过程技术咨询,且指导组参与标准修订。成立住宅品质提升创新中心,联合高校、企业组建技术研发联盟,重点攻关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家居集成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