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
盛夏时节,华蓥山层林叠翠,天池湖碧波荡漾。“上山上·抱翠”民宿中,来自重庆的游客正伴着山间清风,品味窗前的美景。华蓥山起义纪念馆里,参加红色研学的孩子们正聆听华蓥山游击队战斗的故事,感受革命历史的温度。
看着眼前“步步皆景、四季可游”的生态美景,很难想象这里曾因资源过度开采面临困境。
四川省华蓥市的转变,始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从治理生态创伤到培育绿色产业,从破解资源枯竭困境到探索文旅融合新路,这座城市用实打实的行动,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突围之路。
“上山上·抱翠”精品民宿巧妙融合了中式美学与本土山居风格
华蓥山石林景观——千年一吻
破局:矿山焕绿颜,生态启新篇
作为西南三线建设重要承载地和四川煤炭主产地,“一黑(煤炭)一白(水泥)”曾在这里书写经济辉煌。但无序开采留下的生态创伤触目惊心:穿城而过的清溪河、漩溪河一度失去往日清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居民生活常态。
“面对资源枯竭的市情实际,华蓥的发展一度迷茫。”华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何春林对本刊记者坦言,转型初期华蓥面临三重困境: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压力激增、生态环境恶化。
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传统工业的老办法已不适应新时代,必须另谋出路、转型升级。”
痛定思痛,华蓥市确立“生态立市”战略,打出一套系统治理“组合拳”:大力实施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华蓥山绿化等行动,创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从资源枯竭的困境中破局突围,就要重塑发展理念,打破重工业抓经济的固有定式思维。”何春林道出实践心得。
生态底色的擦亮,为华蓥市带来了发展文旅产业的契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华蓥市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华蓥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山上还保留了众多如游击队宿营地、战壕遗迹等遗址。游客沿“游击小道”穿行林间,既能欣赏喀斯特石林的奇峻、感受95%森林覆盖率带来的清凉,又能在斑驳遗迹中触摸革命历史的温度——这种“红色记忆”与“绿色生态”的交织,正是华蓥文旅最鲜明的独特优势。
华蓥市政府副市长谭华林说,在推进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为实现“差异化”发展,增强内在竞争力和瞄准外部市场同样重要。一方面,立足华蓥山绿色资源,深挖红色文化内核,构建乡村宜居宜游环境,推出体验性、特色性文旅精品。另一方面,利用华蓥毗邻重庆的区域优势,坚持以重庆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优化调整文旅产品供给,稳定客源流量,有效保持外部竞争力。
依托这份独有的资源禀赋,华蓥市精心打造了“华蓥山上居”文旅品牌,让生态优势与红色底蕴在山居体验中深度融合。
这里有“春赏梨花漫山、夏享22℃清凉”的生态惬意,也有“重走游击路、聆听英雄事”的精神洗礼;既通过电商平台把广安蜜梨等山珍送向全国,又让滑竿抬幺妹等非遗在民宿院落里活态传承。如今,“华蓥山上居”已成为川渝地区的文旅新标杆。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生:民宿聚活力,文旅结富果
“住进山里,享受独有的寂静与诗意。”这是社交平台上,搜索“华蓥山”后出现最多的评价。
如今的华蓥山,特色山居民宿成了游客心中的“诗意栖息地”。“上山上·抱翠”民宿推窗见绿,中式院落与山林景致相融。“原舍·嘿矿熊猫民宿”把废弃矿洞改造成独特体验空间,成为当地亲子旅游的首选。
“自从去年6月上线,几乎天天满房,全年都是旺季。现在要订房,差不多得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上山上·抱翠民宿店长吴海波告诉记者,住店客人不仅来自周边地区,更有北上广等地游客专程而来。
从“矿山伤疤”到“文旅名片”,华蓥市的新生,不仅体现在看得见的变化里,更写在当地百姓的收入账本上。
2024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76.5亿元,民宿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本地村民靠着乡村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直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0万元……一组组数据,见证着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的转化。
让生态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百姓,华蓥市摸索出了“三亮”促“五兴”的发展路径,即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发展理念,促进产业、生态、人才、组织、文化振兴。
“核心逻辑是立足文化旅游资源,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带动生态、人才、组织、文化振兴,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徐纪敏说。
沿着“三亮”促“五兴”的发展路径,华蓥山的振兴图景在徐徐铺展:以“华蓥山上居”为支点,深耕山居民宿产业,以点带面激活全域发展;产业发展牵动着环境蝶变,村容村貌随之一新,青山碧水间,宜居底色愈发鲜明;红色记忆、民俗风情在活化中成为可感可触的文化滋养,浸润着百姓生活。村集体的力量在此凝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村民们共赴民宿产业发展浪潮,让增收的喜悦实实在在落在日子里。
“发展文旅产业,既要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谭华林对记者说,一方面,要做好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或破坏性开发来换取短期利益,统筹保护开发,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领,把文旅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另一方面,坚持以“华蓥山上居”为重点,重塑发展理念,坚持品牌引领,推动全域赋能,做好“红色、绿色、特色”三色文章,通过文旅项目快速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升村集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收入,策划和实施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文旅活动,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