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石青川|江苏报道
8月暑气正盛,长江之上却依旧航运繁忙,一艘艘货船接连不断从江阴大桥桥底驶过。大桥南岸是无锡下辖的江阴市,其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二;北岸则是泰州下辖的靖江市。曾几何时两岸经济差距巨大,现如今已看不出明显差距。
这样的发展得益于江苏省的跨江合作,即苏南地区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带动苏中与苏北地区共同发展。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据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披露的消息显示,到2035年,江苏省会规划布局44座长江过江通道,推动苏南、苏中板块加速融合。
得益于交通的打通,泰州市所在的苏中地区已经开始精准对接上海、苏南等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升级转移项目落户,用产业支撑苏中崛起。
长强钢铁的主控室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泰州铁运夜晚作业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从“隔岸观火”到跨江融合
8月15日中午,位于长江泰州一侧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内,长强钢铁总经理修晓华在办公楼里感叹着这20多年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靖江与江阴虽然仅隔一条河,但在工业园成立前,两边相差非常大,据修晓华回忆,每到夜晚,河的两岸对比更加强烈,南岸灯火通明满是人声喧嚣,北岸则黑漆一片。
“这是由于过去南北隔江,政策温差造成的经济落差。”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这些壁垒已被打通。”
2003年,江阴、靖江两地对跨江融合发展进行探索实践。2006年,位于靖江一侧的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正式定名,北岸的靖江市也进入发展快车道。
长强钢铁是从江阴过来入驻园区的第一家企业,修晓华说,两岸距离不远,又都有水运优势,作为两地跨江融合的探索,值得入驻试一试。
多年后的今天,长强钢铁正在全自动的工厂中成立自己的钢铁研究院。通过技术革新带动的降本增效让传统生产型企业长强钢铁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也给北岸的靖江带来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企业跨江发展不仅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同样给泰州的崛起带来了产业支撑。
泰州火车站站台通道内“友谊第一,比赛第十四”的标语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从融合阵痛到协同创新
从江苏省首个跨江联动、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园区,到跨江融合的“金字招牌”,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崛起,可以说是苏中地区发展的水到渠成之举。然而,园区刚建立的初期,却经历了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阵痛期。
“地方在靖江,而管理是江阴与靖江合作共管。所以最开始的合作两边存在审批等管理权限冲突的情况。”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园区确立了投资管理以江阴为主、社会事务由靖江负责的原则,江苏省在园区设立市场监管、税务等派驻机构,泰州市在园区设立生态环境分局,最终园区形成“多头进入、一头管理”的管理模式。
联动开发的带动下,苏南的企业在苏中取得了成功,跨江联动也扩大到无锡、泰州两市以及苏中地区。
同时,跨区域合作的探索也向更加多元的方向推动。
据泰州市发展改革委统计,今年上半年,泰州新签约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来自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地区的项目达399个。同时,还推动了泰州医药高新区和上海张江园区共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园区,截至今年上半年,泰州16个重点板块与上海13个重点园区、41个重大平台建立了合作。大量上海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在泰州转化。
打通地理阻隔,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科技创新的产业协同,需要与之匹配的制度与模式创新。
在泰州,不少地区试行“飞地”制度进行项目招商引资 。“飞地项目”是指由各乡镇(街道)、开发园区洽谈引进时因受产业规划资源限制等因素制约,不能在本区域落户而转移到承接区域的项目。
依托于苏中地区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融合,上海研发团队凌晨提交的技术参数,当天下午便可以在泰州海陵工业园内的智能车间转化为产品原型。
“为了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我们当地企业可以将科研中心等机构设置在上海地区。”泰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异地设置科研中心在泰州是很常见的情况,并且即使这些机构设置在外地,泰州市该给的支持政策与指导服务也不会减少。
“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我们有人力成本、土地、产业等优势,上海有科技研发的优势,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合理布局才能发展更快,同时实现差异化发展。”他说。
TIL细胞疗法项目便是受益项目之一。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TIL疗法是一种前沿的癌症免疫疗法,由于该疗法需依托上海知名医院的临床资源,项目团队最初提出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的需求。泰州姜堰经济开发区便给出了“反向飞地”落地方案,研发中心设于上海张江科技园,公司注册、知识产权及生产基地同样可落户泰州。这样项目既依托了上海医院的资源,同样可享受到在泰州建生产基地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