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玮
夜里10点,36岁的刘薇在手机银行确认转账,为自己投保了一份年缴5万元的快返型年金保险(下称“快返年金”)。作为一名普通工薪族,她最看重的是“第5年起就能年年领取收益”的承诺。
“5年后我就能每年多一笔‘额外工资’了。”她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利率持续走低,这个产品既能帮我强制储蓄,收益比存款高,将来还能补充养老,算是一举多得。”
另一边,保险经纪人王楠也注意到,近期增额终身寿险的风头似乎被快返型年金产品给“抢了过去”,主动咨询这类产品的客户明显增多。
事实上,快返年金的“走红”早有迹象。去年6月,保险行业就出现过一张趸交(指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1亿元、被保人为0岁婴儿的年金保单。这款产品就为快返年金。
近期,各类快返年金产品在保险公司热推的短视频、海报和营销推文中频频“亮相”,到底什么是快返年金?适合什么人购买?
什么是快返年金
“今年快返年金翻身了,以前几乎无人问津,如今却火到连我妈都买了一份。”王楠对记者说。
快返年金是一种具有快速返还特性的年金保险产品。投保人缴纳保费后,通常仅需经过3~5年资金封闭期,从第5年开始即可每年领取固定金额的生存金,直至被保险人身故。
王楠告诉记者,与传统年金产品相比,快返年金在产品形态上具有明显优势。传统年金产品往往需要投资者等待较长时间,一般要到退休后才能开始领取收益,等待期过长,让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快返年金最早第5年即可领取,大幅降低了等待时间。
快返年金的资金流动性也更强。投保满5年后,投保人既可选择每年领取固定年金,还可通过保单贷款贷出保单现金价值的80%,或通过减保领取部分现金,在保证收益的同时兼顾资金使用需求。
去年6月,中邮人寿“邮爱一生年金保险”的“亿元保单”曾在保险圈中引起大量关注。
这款产品就属于快返年金。这款产品提供趸交、3年交、5年交和10年交4种缴费方式,不同缴费方式,返还比例有所不同。
这份轰动市场的“亿元保单”选择了趸交。于是,在保单生效5年之后,被保险人可一次性领取1000万元的“关爱金”。之后,被保险人每年还可以领取300万元的生存金,直至身故。此外,不论被保险人身故或选择退保,1亿元的本金都能全额返还。
王楠说,快返年金投保比较灵活,门槛低至年缴5000元起,而且购买金额上不封顶——买多买少,全看客户的意愿和实力。
利率下行推动走红
事实上,快返年金并非新鲜事物。在2017年之前,这类产品甚至可以在保单生效次年就开始返还年金。
随着原保监会2017年134号文(指《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的出台,快返年金迎来重大调整: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在新规作用下,“快返”产品的吸引力逐渐弱化。
不过,随着近年来预定利率持续走低、长期险保费不断上涨,这类产品又重新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今年5月,六大国有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后,多家银行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25%、1.30%。“保本保息”的存款产品收益率步入“1时代”。
“快返年金就是在利率一路降的情况下,火起来了。” 王楠说,“坦白讲,是因为利率越来越低,增额寿险吸引力下降,而快返年金理财属性更强,成了‘对标’银行理财的理想替代。好卖,大家也愿意推。”
“不少人把资金放进保险产品里寻求稳定。”王楠举例说,“我妈就是卖了一套长春的房来理财。这套房子的价格比七八年前降了40%,等于赔钱卖的,出租也租不上价。快返年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的需求,相当于理财。”
保险行业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也成为推动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正式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7月21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后,多家头部险企迅速响应。国寿、平安、太保等公司相继发布公告,明确将于8月31日前完成新产品切换,调整新备案产品的预定利率及最低保证利率上限。
根据公告,调整后普通型、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产品的预定/保证利率上限分别设定为2.0%、1.75%和1.0%。
也就是说,预定利率较高的老产品将在8月31日前全面停售,新产品则将按照下调后的利率重新定价。
在多重因素推动下,“快返年金”再度走红,成为社交平台和营销渠道中的热门话题。
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向记者分析称,快返年金通常设有3~5年封闭期,其间退保可能面临本金损失。因此,消费者需确保这笔资金属于中长期闲置资金。
他强调:“快返年金作为保险产品,本质是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而非追求高收益。消费者应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保持理性预期,才能充分发挥这类产品的价值。”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薇、王楠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