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变“硬”

本刊记者 孙冰

论是硬件大厂的掌舵人思考行业发展趋势,还是华强北档口的小老板琢磨商品卖点,AI已经是他们的共识。

诸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越来越多硬件终端,正在通过深度融合AI能力的方式实现“新生”。甚至有人认为,一台没有AI功能的硬件终端,可以看作是2007年的诺基亚功能机,很快会被“嫌弃”。

实际上,全球科技厂商近年来都在加紧布局AI终端。国内,今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让原本就很兴奋的市场再添了一把火。AI硬件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更好用的设备,更在于无比辽阔的AI终端生态。

但是,就算几乎所有硬件厂商都喊着“All in AI”和“All for AI”,互联网巨头也跃跃欲试地想要来点儿“硬”的,消费者似乎还没有感受到属于AI硬件“iPhone时刻”的到来。融合了AI能力的新一代智能终端究竟新在哪里?还有哪些技术、产品和生态难题待解?

下载一个AI APP,

还是买一个 “AI XX” 硬件

AI手机、AI PC、AI耳机、AI眼镜……很多消费者已经被眼花缭乱的“AI XX”搞得既兴奋又迷茫:“AI XX”硬件与用现有设备安装一个APP软件调用AI大模型有何不同?

在一家医药企业工作的石磊刚刚购买了一台AI PC,虽然相比普通PC,价格要贵一些,但他认为这是“刚需”。“之前有些犹豫,但现在国补还是比较划算的。”石磊对本刊记者说。

为什么是“刚需”?石磊解释说,无论是分析数据、做PPT,还是生成可视化图表和做动画视频,几乎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事,AI都会大大提升效率。以高频需求制作PPT为例,不用AI需要两三天,用AI只需两三个小时。但是,他却“常常用不了”。

“我们的业务数据、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很多会议也是内部会议,不可能上传云端去处理,只能选择端侧AI去辅助工作。”石磊说。

手机是涉及更多隐私数据的终端,不想把个人照片、录音、健康数据和金融数据上传云端,是很多消费者对AI手机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现并入Omdia)高级分析师徐颖告诉本刊记者,AI-capable(AI赋能)的硬件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AI PC和AI手机。“以PC为例,AI PC可以更好地利用用户在端侧的私人数据,减少上传云端的方式带来的隐私和安全担忧。”她说。

联想集团IDG平台设计与开发总监莫志坚告诉本刊记者,除了可以构筑本地化隐私保护方案,和传统PC相比,AI PC具备感知与交互、认知与决策以及自主与演进的能力。比如,可以基于内嵌个人大模型训练一个更懂用户的超级智能体;可以打造本地的个人知识库等。

将大模型部署到端侧,让AI变“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vivo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要打造AI手机,开发者和厂商需要直面至少三个“不可能三角”的挑战,即必须在相互制约的三个目标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与创新。一是性能、功耗与发热的“物理三角”,二是模型效果、响应速度与内存占用的“资源三角”,三是端云协同、数据隐私与开发成本的“策略三角”。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各家手机厂商在AI上的研发投入几乎都是数百亿元起步了。从智能手机到AI手机,确实要让手机“大不同”,才有可能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莫志坚说,由于AI PC要同时具备高本地算力、模型本地学习自主演进能力及隐私保护等功能,确实会对本地算力、存储空间、带宽、功耗等提出更高要求。

“基础的芯片性能、端侧模型能力、软件生态系统等,都对于提高AI PC的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他说。

徐颖认为,如何有效采集和利用客户在端侧零散的数据,并为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目前,AI对消费者采购AI硬件的直接推动作用还相对有限。不过,相比其他区域,中国用户对端侧AI的兴趣更大一些。”她说。

AI赋能之下,一些“传统”硬件品类有了“新故事”,比如AI眼镜与AI耳机。

Canalys研究总监刘建森告诉本刊记者,在全球市场,Meta是推动2025年和2026年AI眼镜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而新兴厂商和竞争对手正在积极响应,努力在产品上实现差异化。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有望达到470万台,2026年将达到1150万台。

Canalys还预测,2025年,全球AI耳机市场将维持两位数增长,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亿副。

AI赋能之下,一些“传统”硬件品类有了“新故事”,比如AI眼镜与AI耳机。

智能体大热,AI终端生态大有可为

除了端侧AI在隐私和安全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AI硬件增长爆发的重要推动力,还有今年大热的AI Agent(智能体)。

“如果简单类比,AI终端是载体,就像人的身体;AI OS(AI操作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就像人的大脑;AI Agent则负责执行输出动作,就像人的双手。”vivo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AI经常会被描述成我们的“助理”,但这个“助理”过去只会“耍嘴皮子”,事情还是要你自己做。而当AI硬件进化成AI Agent,这位“助理”就从“被动工具”变成了“主动伙伴”。

前述vivo公司负责人举例说,比如你想去北京旅游,现在AI已经可以做一份行程规划建议,但还是需要你打开各种APP,订机票、酒店,预约门票和车辆。但是,有了AI Agent,你只需要用最自然的方式(说话、打字,甚至一个眼神或手势)告诉Agent你的目标,Agent会自主理解、规划、分解任务,并代替你完成后续工作。

“未来,你购买一个AI终端,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它最重要的工作不是为你服务,而是默默地、在保护你隐私的前提下,在端侧学习你的一切,最终训练出一个专属于你的‘个人基础模型’。这个模型才是该终端不可替代的核心资产,别人无法复制,你也难以离开。”该负责人说。

当然,如此美好的体验一定来自丰富软硬件生态的共建。现在开发者是开发供人使用的APP,而未来则是开发可被AI Agent随时调用的端口或插件。比如,有的可以帮你买到最划算的机票,有的能分析最新财报,有的能生成特定风格的图片……这无疑将催生一个庞大的开发者生态系统。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所副所长李卫告诉本刊记者,AI硬件除了能更好服务人们的生活,还将对产业格局带来深刻变革。

“一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从软硬件都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以适应更高的新需求;二是差异化竞争加剧,除了硬件参数,AI功能体验也将成为消费者选购终端产品的重要因素;三是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AI终端不仅仅是产品的较量,更是生态的比拼;四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满足用户更多样化的需求。”李卫表示。

李卫还认为,在AI终端领域,中国品牌拥有全球竞争优势,比如强大的研发创新实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庞大的用户基础等。AI终端生态更是大有可为,可以为更多中国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

端侧AI

即Edge AI,是指将人工智能算法直接部署在终端设备上,使设备能够在本地处理数据并执行智能任务,无须将数据传输至云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