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牛朝阁
为响应汽车行业“反内卷”倡议和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今年6月,数十家主流车企先后公开承诺,对供应商的账期不超过60天。
7月,工信部开通反映窗口,主要受理重点车企未践行60天支付期限承诺、不合理的账期起算时间、支付方式等问题。
8月,“60天账期”承诺即将迎来第一个“60天”周期。车企践行承诺进度如何?供应商们收到钱了吗?
本刊记者 牛朝阁I摄
供应商:账期在缩短,但进展不一
“60天账期”承诺被视为汽车零部件板块的重大利好消息,A股市场上,有多只相关股票曾在6月连续涨停。
本刊记者从彼时股票曾一度涨停的一家企业处了解到,该公司的账期有所好转,“有的合作原本是3+6个月,现在谈成了3+3个月”。据悉,“3+6”“3+3”指的是承兑汇票的付款模式,前者为支付周期,后者则为承兑等待期。
在上述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看来,“60天账期”承诺是个长线的利好消息,销售在今后谈合作时能更好地争取短账期。
不过,本刊记者致电了多家上市的汽车供应链企业,询问账期是否缩短,得到的答复大多为“正在接洽”。
本刊记者从位于浙江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处了解到,目前正在与合作车企接洽具体细节。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账期肯定是会慢慢调的,但时间不能确定,因为和车企的协议要重新签署,涉及多个流程,可能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半年。”
不过,也有企业表示账期暂时没变化。一家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的上市企业告诉本刊记者,截至8月初,该公司账期暂时没有变动。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的应收账款近10亿元,超一季度营收两倍有余。
该公司工作人员认为,“60天账期”承诺能否履行取决于车企,“(能否缩短账期)要看车企的安排,而且承诺落地需要时间,并非立竿见影”。
车企层面,各家缩短账期的工作正在开展,但每家车企进度不一。
7月中旬,小鹏汽车向供应链企业发送了邮件,启动签署缩短账期的补充协议工作。
同一时间,理想汽车官宣已完成对所有直采供应商的账期调整。理想汽车方面对本刊记者表示,与直采供应商的合同账期为60天。支付周期为按月度支付,每月两次统一支付,且绝大部分是电汇形式,仅有少量银行承兑。
也有车企在本刊记者多番追问后表示,除近期响应倡议外,暂时没有更多进展详情可以公布。
专家:双方利益分配待调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对本刊记者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60天账期”承诺落地情况并不一致,这在短期内难以调整。
“主要是由于车企资金压力、内部流程复杂及历史遗留问题,政策全面落实仍然存在挑战和堵点。而且有些车企日子也很不好过,现金流不畅,盈利能力不强,无法保证60天支付。”章弘说。
对此,章弘认为,或可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供应商的金融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
除此之外,章弘认为,关注“60天账期”承诺落地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车企与供应商的利益分配矛盾。
章弘提示,为维持现金流,车企可能通过压低采购价格、增加供应商研发成本等方式转移资金压力,“比如可能会出现车企以账期缩短、资金压力大为由要求供应商进一步降价的现象”。
7月9日,工信部正式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对重点车企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等问题的反映。
对于“60天账期”承诺落地存在的堵点,章弘建议,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引导,细化执行标准,明确账期的起算时间(如以收货、验收或开票日期为准),避免车企通过模糊时间节点变相延长账期。同时,规范验收流程和标准,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结算支付规范,标准化合同范本,减少条款争议,防止以质量问题等为由拖延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