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级罚单频现
金融监管就该“长牙带刺”

本刊记者 郭志强

见千万级罚单。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向上海银行开出罚单。因涉及8项业务违规行为,上海银行被给予警告,并被没收违法所得46.9万元、罚款2874.8万元,罚没合计超2900万元。

6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的另一张千万级罚单显示,中国进出口银行被罚款1810万元,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被罚款1290万元。

自提出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以来,金融监管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额罚单频现。

今年1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其中明确2025年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序有效防风险,持之以恒强监管,全力以赴促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又现千万级金融罚单

上海银行此次收到的2874.8万元罚单,是继中银理财、交银理财收到巨额罚单后,今年金融机构因合规问题收到的千万级罚单之一。

本刊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大额罚单强化了机构和人员 “双罚”原则,出现问题不仅要处罚机构,还要处罚相关责任人。除了给予责任人警告以及罚款等处罚外,责任人还有可能被采取禁业措施。这让金融机构的违规成本不断增加。

“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监管意在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规范经营行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一上市股份制银行消保负责人彭章告诉本刊记者,“金融风险从产生到暴露、再到处置,往往只有经过系统全面排查或者专项检查才能逐步显现。当下监管频频开出千万大额罚单,很多是在处理此前的风险问题。”

以上海银行为例,该行此次受到的处罚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对其开展的综合执法检查,处罚问题发生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对此,上海银行回应称:“目前,所涉及的问题均已按照监管要求全部整改完毕。”

今年6月,面对监管机构开出的千万级罚单,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回应称,此次处罚是监管机构基于原银保监会2022年开展坚守职能定位稽核调查时所发现问题而作出的。针对此次处罚涉及的问题,该行已按照监管要求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进度推进、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彭章说:“上述千万级罚单释放出金融监管‘长牙带刺’继续深入的强烈信号,即使金融机构暴露的风险是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也可能面临重罚。这种强监管、严监管态势还将延续。”

金融监管政策效果显现

强监管仍是金融监管中心工作之一。6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紧扣金融监管中心工作,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立足各地实际,统筹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记者梳理发现,对金融机构的罚单中信贷领域仍是“重灾区”,商业银行的罚单还集中在风险控制、审慎经营等领域。

具体来看,仅今年2月,上海金融监督管理局单日开出49张罚单,罚没金额达1700多万元,重点整治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些罚单不仅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还涉及保险机构,监管延续严的基调。

多位银行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强监管、严监管将是常态,可推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促进金融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强监管也给金融行业带来多方面的显著变化。当前,银行保险机构各项业务有序开展,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大型金融机构基本盘稳固,“压舱石”作用明显。

数据显示,从前4个月看,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约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比上升约10个百分点。

今年1—4月,保险业赔付约1万亿元,新能源车险承保车辆超过1000万辆。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为人民群众积累的养老、健康保险保障长期准备金已经超过10万亿元。

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彭建刚告诉本刊记者,这两年,监管部门强调强化监管,持续推动银行提升内控能力,监管政策成效显著。尤其是金融数据实现实时上报后,在AI和大数据工具的助力下,金融系统的许多问题都能被提前发现。银行内部可能因对金融数据掌握不够及时或全面,未必能及时察觉问题,但金融监管部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这些数字化监管手段,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与政策效能都得到了提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彭章为化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