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保护战打响
原告企业获赔3000万

本刊记者 郑雪

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整合的数据产品,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最近法院宣判的一起案件给出肯定答案。

这起案件的原告为淘宝、天猫、淘软3家公司(以下简称“原告”)。

原告主张,其基于在平台多年积累、运营所得的数据,形成了新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并通过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收取费用。而淘数、泰数等被告实施的相关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平台享有的商业秘密和数据权益,还扰乱了平台的正常运营秩序。因此,本案中原告要求被告赔偿损失3000万元。

法院在一审判决中支持原告诉求,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数据资源法治第一案

毛毛(化名)在一家大型电商代运营公司工作,她是某奢侈品珠宝品牌代运营项目负责人。自大学毕业之后,她一直在电商行业工作,至今已有11年。

“‘生意参谋’对商家帮助还是很大的,商家可以实时看到一些核心数据。假设商家要了解店铺访客流量,仅就进入方式而言,商家可以知晓用户是从淘宝搜索栏搜索品牌词进入,还是通过搜索品类词进入;品类词还能继续细分,比如是用户通过搜索‘项链’进入,还是搜索‘手链’进入。”毛毛说。

对于店铺核心数据的拆解,只是“生意参谋”功能的一部分。毛毛介绍,商家能通过“生意参谋”看到数据背后的趋势,从而满足策略制定和销售预测的需求。

“以‘双11’为例,我们的决策都是基于‘生意参谋’反馈的销量和流量趋势来制定的。比如根据历史数据趋势,‘双11’最开始几天销量最好,那么我在做活动规划时,活动最开始的几天,店铺权益(指店铺活动所涉及的优惠券、赠品、打折等)的投入力度会最大,相关推广费用也会集中投入在这段时间。”毛毛说。

不仅能看数据、看趋势,“生意参谋”还有更大用处。

“举一个特殊情况,假设店铺某个商品的零售价为1000元,但后台价格设置错误为100元,该商品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可能被人抢购一空。‘生意参谋’可以实时监测售价和销量,商家时不时登录‘生意参谋’后台,便可看到这类情况并快速操作,避免资金损失。”毛毛说,在没有“生意参谋”帮助时,商家可能会因商品种类过多而无暇及时做出反应。

法院判决书指出,被告“小旺神”商品中的“指数一键还原”功能颠覆了“生意参谋”数据产品。该功能逆向破坏“生意参谋”的指数化数据,获得接近淘天平台的真实数据,并几乎不受限制地向本不应该获取上述信息的商户提供,起到实质引流作用。“小旺神”的“竞品监控”功能、“素材下载”功能则利用爬虫技术绕过平台安全措施抓取涉案数据。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00万元。

不少媒体称此案为“数据资源法治第一案”。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数据权益保护主要依据“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背后原因在于相关主体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了相应的数据产品和商业模式。

“此前,涉数据相关案例大多聚焦个人信息或公开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如‘脉脉’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如用户昵称、头像等),本案则关注到了经算法加工、脱敏后的非公开数据。”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解释,“非公开数据是指只有获得特定的授权或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访问的数据,这些数据仅平台或特定商家可见,如平台汇总的某类商品整体销售额。”

王磊说,在本案中,法院将企业平台的非公开数据认定为商业秘密,并将其视为企业的财产权予以保护。这一案例合理界定并保护了数据权益及归属。

数据知识产权获法律认可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生意参谋”拥有上海市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而在最终判罚上,该证书作为证据得到了法院采纳。

王磊说:“法院采纳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作为权属证据(证明产权归属问题),从法律角度认可了企业所具有的数据知识产权。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积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确权登记工作,还将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发展。”

2024年12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数据局联合制定《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为上海推进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试点登记提供了制度依据。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处处长徐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登记试点将重点放在对原始数据资源进行加工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上,强调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避免了理论界对原始数据集合等赋予产权保护的争议,同时进一步凸显了有关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特点。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相较于其他地方主要针对数据集和算法进行知识产权登记,上海提出了对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进行登记。“相较于对数据集和算法进行保护,对数据产品的保护难度更大。上海将数据产品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客体,是一个重要创新。”该业内人士说。

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的确认与保护。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上海等8个地区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新增天津、河北、山西等9个地区作为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