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猎人停止狩猎

本刊记者 肖翊

“来应聘巡护员的前一周,我还是个猎人。”1994年出生的甘明东说。

甘明东10岁学会打猎,这也曾是他引以为傲的本事,动物的气味老远就能闻到,打猎几乎不落空。但自从成为巡护员那天起,甘明东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3年前,四川桃花源老河沟保护地还是一片国有林场。2012年,当地政府开始与民间机构合作,将这片林场委托给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进行保护管理。如今,保护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这离不开背后一群默默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人群——巡护员。

巡护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一路要躲避黑熊、羚牛等猛兽,提防蚂蟥、毒蛇、蚊虫,要排除猎套和兽夹,还要留心保护区内动物痕迹,拍摄影像资料,甚至粪便痕迹都不能放过。每次巡护完,甘明东和同事们还需要翔实地记录下“巡护日记”。

除了“上山”巡护之外,为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巡护员还有重要的“下乡”工作——坚持社区走访,说服村民不要进入保护区打猎和采挖;通过生态导赏员培训,让村民能够接待访客,增加收入。

在巡护的过程中,甘明东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甘明东2024年全年巡护时长1081.8小时,巡护里程847公里。他和十几位一线巡护员每年的社区工作时间超过400小时。

虽然这份工作忙碌、危险,但甘明东乐在其中,他说:“只要还能走,我会一直干下去。让我们的后代能亲眼看到这些野生动植物,而不只是听说。”

桃花源老河沟保护地前身是国有林场,后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当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大熊猫重要栖息地。

在面积 153 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老河沟保护地规划了60多条巡护线路,按照日常、重点、专项三级巡护安排巡护员上山,记录动物及人的活动痕迹。

巡护员在原始密林中爬坡上坎、蹚水过河,每年每人巡护里程超过800公里。

上山巡护期间,甘明东检查野外红外相机。他要根据动物行踪判断红外相机的安装位置、捕捉稀有动物的身影。天生的“猎手”现在成了训练有素的巡护员。

巡护前,巡护员要拍照逐项核对装备确保自身安全,巡护中,要记录下翔实的“巡护日记”。

巡护员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支起了帐篷准备休息。图片中这只羚牛在幼崽时期和“原生家庭”走散了,由巡护员带回基地照料,并为它取名“王得福”(谐音wonderful)。现在,它已经化身“哨兵”护送巡护员。

以前很难看到野生大熊猫,但到2024年,巡护员们在26天里就目击了4次。

2022年4月,老河沟第一次捕捉到亚洲金猫进食画面,这是全国首例金猫捕食的高清视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也时不时溜达到老河沟保护区基地附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

周边村民通过培训成为生态导赏员、大熊猫国家公园宣传员,为访客提供服务。图为导赏员在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老河沟的保护工作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盗猎、盗采、盗伐行为和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图为曾经的老猎人演示自己已经废弃的捕猎工具。

游客在生态导赏员的带领下走进老河沟。“我小时候只听说过的动物,自己女儿这代人见到了。”生态导赏员甘玉波说。

(部分照片由桃花源老河沟保护地提供)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