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
城市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空中俯瞰三坊七巷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留住“城市记忆”,守住文脉根脉
晨光漫过福州三坊七巷的马鞍墙,斑驳的砖雕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林则徐纪念馆中,讲解员正指着厅柱上高悬的林则徐自题联,讲述“开眼看世界”的故事;800米之外的林觉民故居,年轻伴侣轻声诵读《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字句——这片占地约40万平方米的街区,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历史的温度。正如当地流传的那句话: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上世纪末,这里曾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三坊七巷一度岌岌可危,近代名人林觉民的故居更是险些被“一拆了之”。在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后,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式开展,这片古老街区迎来新生,成为展示福州文化的亮丽名片。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鲜活的生活场所,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景观,是当今城市功能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主设计师严龙华告诉记者,三坊七巷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那些古厝、街巷不仅是建筑实体,也是本地历史、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指出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要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在严龙华看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涉及不同类型文物建筑的保护,还包括对不同时代建筑的保护,包括街巷、水系、景观等构成街区整体环境与氛围的各类要素,以及对仍保有活力或潜在影响力的文化传统的保护。
漫步在三坊七巷,水榭戏台传来婉转的闽剧唱腔,巷口老字号鱼丸店飘出阵阵香气;南京颐和路的梧桐树荫下,星巴克非遗概念店里的扎染展品与百年老建筑的外墙相映成趣;江西永新古城的石板路上,商贩吆喝声惊醒了沉睡的骑楼……这些场景勾勒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的生动图景:当历史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活元素,城市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才能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三坊七巷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的美称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留改拆,以留为主”
江西永新古城的南门老街,是感受千年非遗魅力的核心地带。历经千年岁月沉淀的古城,在非遗活态传承中愈发鲜活,成为赣西大地上的文化地标。
“刚看完盾牌舞的铿锵表演,又在文创馆学编红军斗笠,传统文化跟生活贴得这么近,太有意思了!”来自南昌的游客李女士举着刚买的永新小鼓文创,笑得格外灿烂。
眼前焕发新生的永新古城,在2019年之前还是一片陈旧破败、毫无特色的老街区。
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晏丽萍对记者回忆:“以前,街上环境差得很,地面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积水,晚上黑黢黢的连个路灯都没有,想找个公厕得跑出去几百米。年轻人都不爱待,纷纷往外跑。”
这座始建于东汉时期的古城,由于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一度面临基础设施陈旧、人居环境杂乱、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老城区功能缺失等“城市通病”的困扰。
大拆大建不仅成本高昂,更会让珍贵的历史建筑付之东流。面对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的老、旧、破问题,面对“拆不得、改不动”的难题,永新古城探索出了一条小尺度、渐进式、“针灸式”微改造的成功路径。
“在永新古城的改造过程中,摒弃了过去大拆大建的传统思维,对城市特定地点进行小范围、小尺度的改造,达到梳理城市脉络、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功效,从而激发地区发展潜能,带动了周边功能、环境、经济及社会活动。”永新县城镇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贺江说。
永新古城的改造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标。
永新古城遵循“产权基本不动、肌理基本不改、居民基本不迁、社会网络基本不变”四项原则,选取关键节点,以绣花功夫展开针灸式改造,以空间价值带动空间经济,激发区域整体活力提升。
从“拆改留,以拆为主”的旧模式转变为“留改拆,以留为主”,这也是当前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提出的新要求。
《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
如今的永新古城,已经变得生机盎然:现代艺术感十足的新建筑与原有的传统屋舍相映成趣,分布在街区各处的三角梅、南天竹、常春藤等花卉掩映着小巷中的文创店铺。这里已成为集中展示永新红色文化、地方民俗、美食文化和美好生活新姿态的网红打卡地。
三坊七巷文化演出吸引市民游客
天然长成的“爱心树”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让“老戏台”唱出“新花样”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意味着既要挖掘城市发展所需的宝贵空间,又能改善老建筑的功能环境;既要保护城市古建筑传统风貌,也要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历史街区保护再生,必须考虑功能业态。只有相适应的功能业态,才能让街区保持活力。”严龙华说,城市更新在完成街区物质层面焕新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做到“人气聚拢”与“烟火延续”,实现城市更新中“破”与“立”的动态平衡。
在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其民居功能被完整保存并传承下来。如今的三坊七巷里,仍然居住着不少“原住民”。
严龙华说,三坊七巷的修复工作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从规划层面确立居住的主体功能,以此保护“里坊制”街区独有的氛围;二是秉持整体、积极的保护理念,将整片街区打造成“活态的城市记忆载体”。修复中特别注重维系街区格局与风貌的完整性、生活场景的延续性,强调让历史街区深度融入当代城市的日常生活,最终使其成为一部“在城市中徐徐展开的立体史书”。
如今,三坊七巷不仅有原住民生活其间,还引入了各类文创店、特色小吃店等,老巷子里既有生活烟火气,又有文化新气息,让游客在感受历史韵味的同时,体验现代生活的便利与多彩。
南京颐和路则走出了一条“文化+商业”的融合之路。这片承载着民国时期记忆的街区,在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部分建筑内部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曾经的民国公馆,如今有的变成了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书架上陈列着与民国历史相关的书籍,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有的化身特色咖啡馆,复古的装修风格与老建筑的韵味相得益彰,成为人们休闲小憩的好去处。
此外,颐和路还定期举办民国文化主题活动,如旗袍秀、民国电影展等,让游客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赋予了老街区新的时代内涵。
永安古城在活化利用上同样独具匠心。近年来,南门老街创新建立“非遗基地”——非遗体验中心、非遗直播厅、非遗民俗展演厅、演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让游客感受永新非遗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游客还可以买到祥云油纸伞、艺术折扇、景永陶瓷、小鼓制品摆件、盾牌舞装饰品、编花牛田草席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及衍生产品,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永安的历史文化,让“老戏台”真正唱出了“新花样”,让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推倒重来的割裂,而是新旧共生的延续。当每座城市都能在发展中锚定自己的记忆坐标,历史文脉便会成为穿越时光的生命力,让城市既见繁华,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