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记”
不再推倒重来的城市“精雕术”

本刊记者 石青川

午11点,一辆智能网联汽车驶入重庆储奇门入口,导航随即响起提示音“即将进入地下区域”。隧道内的灯光开始不断延伸,车内LED屏显示着前方车库空位:“广场停车库剩余12车位。”环道广播声音也随之响起:“您已进入单向通行区,限速30公里。”不断延伸的隧道与科技相融合的交通,像是在开往一座赛博朋克的地下城。

200余公里外的成都平原上,工作之余的年轻人坐在沙河公园内的“源里”文化社区喝茶。这样的“城市会客厅”空间全是利用城市边角改造而来。

无论是重庆的地下交通还是成都的城市会客厅,都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新风貌。这些风格独特的城市设施,都不是靠大拆大建打造出来的,两座城市通过一次次微更新,雕琢出这些“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高质量城市风貌。

解放碑地下环道出入口

中山四路的多功能灯杆


地下建起“8D魔幻”环道

2023年7月以前,解放碑附近是重庆最堵的区域之一。“8D魔幻城市”重庆因其复杂的地形而充满魅力,但同时,其复杂的地形,也使得核心商圈的交通让人头疼。

在大都会广场上班的冯玉飞见证了这场变化。5年前,由于堵车,他从江北驾车到解放碑可能要花近40分钟。

在繁忙的商圈,难以通过大拆大建来解决交通拥堵,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更新解决问题?重庆立体的地形带来了解决方向——向地下拓展空间。

朝天门偌大的广场下,其实 “别有洞天”,在地下有一个原先的人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在解放碑商圈的地下还有多个这样的人防工程,将这些人防工程与地下车库等空间串联起来,便可分流一部分商圈的交通进入地下。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就这样诞生了。

“地下环道项目讲求精细。”该项目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精”藏在利用地形分流交通,“细”则埋在技术细节。据渝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联合专业机构研究开发了“5G+北斗”精准导航系统,在地下环道部署了5G基站和室内模拟卫星,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一步融合,这就使得即使在地下,导航也能精准覆盖。

记者开车进入地下环道发现,地下环境确实没有影响导航使用,甚至还能精准识别出是在地下哪一层,第一次开进来也不会因此迷路。

在施工技术方面,建设时更是进行了多种试验论证。施工团队通过钢栈桥分散路面压力,并结合一种微振动爆破技术,减少施工对路面的影响。

据冯玉飞回忆,他在附近的办公楼内,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地下的“钢铁交响”,“确实不知道地下什么时候建好这个环道的。”

上述负责人透露,施工时还攻克了既有隧道结构暗挖进洞施工、超近距小半径螺旋式双连拱隧道施工等技术难题。

地下环道开通后,冯玉飞说从江北下桥只需不到5分钟即可直达公司车库。据资料显示,地下与地上交通连通后,环道可分流20%~40%的车流。

解放碑地下环道的道路很畅通

小改造更新出大安全

从解放碑地下环道北区路口出来向西走3公里距离,便是重庆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两旁通体黑色的路灯依次有序竖立。

不要小瞧了这些路灯灯杆,它们诠释出“少即是多”的管理哲学。

曾几何时,这里的路灯、环境监测、交通监控、信号基站都各自独立,110余根金属杆密密麻麻。现如今只有46根灯杆,却集成了上述所有功能。

负责灯杆建设的中国铁塔渝中分公司副总经理雷空算过这样一笔账,这种更新使街道杆体密度降低58%,年均节约能耗15%,街道敞亮了,安全感也更足了。

这样“小改造”的智慧在重庆遍地开花。

重庆潼南区信号基站增加了水域应急监测功能,并增设无人机停机坪;北碚区则利用7400余个摄像头,在云端建起了“无人机城市治理驾驶舱”。

在正值汛期的重庆,应急成为近期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北碚区“无人机城市治理驾驶舱”内的大屏幕上,显示着辖区内水系流域的实时监控画面,结合气象云图,便能对有风险的区域提前预警。

北碚城管局党委委员何玉晶说,科学技术建立起更有韧性的城市管理,让城市学会“感知”与“自愈”,这才是真的安全。

她介绍,北碚区建立了空天地立体感知监测系统,摄像头加上网格员人工巡查,与无人机平台共同形成空天地“技防+人防”城市全域立体感知监测系统。在无人巡检体系里,城市管理系统更是搭载了12种AI算法分析,这样巡检设备就能自动采集位置信息并上传城市运管服平台和区治理中心,实现案件智能分派。“处置完成后还会进行无人机复核。”她说。

成都“金角银边”被改造为城市会客厅

用好城市里的“金角银边”

当重庆在山与城间“穿针引线”,西南地区另一个双子星城市成都则在成都平原上精准“绣花”。

7月,在成都双桥子立交桥下,曾经光秃秃的水泥地已经蜕变为“T立方”篮球公园。叶子有手掌大小的爬山虎将桥墩包裹成一幅绿色涂鸦,球场上少年们的球鞋与地面摩擦出清脆声响。场边休息区域里,家长们在互相交谈。

“周末这里有时候会举办社区篮球赛,有时候是街舞比赛,不少附近的老人都来当啦啦队。”一位正在歇息的年轻人说。旁边画着NBA球星与灌篮高手卡通形象的墙上,贴着几张居民球队的合影。

远在金牛区的抚琴又是另外一番温馨模样。

几位老人围坐在几棵乔木下,一边在竹椅上喝着“坝坝茶”,一边摇着蒲扇。旁边一块平整的坝子则铺成了舞台形状,背后的白墙顶着青瓦,瓦下挂着的一块牌匾用苍劲有力的繁体字写着“邻里会客厅”。

很难想象,“邻里会客厅”所在的西南社区,过去被附近居民唤作“稀烂街”,曾是路人捏着鼻子过的地方。现如今经过成都“金角银边”工程的更新改造,旧貌换了新颜。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充分利用社区老旧广场打造城市“微空间”的“金角银边”。

“通过植入文化、休闲、娱乐等场景,营造成都市井生活空间,将社区老旧广场改造成邻里会客厅,搭建起宽敞的舞台、配置起竹制座椅,让社区居民都能走出楼房,来到阳光照耀的树荫下喝茶聊天、拉拉家常、看看自编自演的节目。”该负责人说。

建设城市不用推倒重来

“‘金角’指城市中位置优越但利用率低的节点空间,如街角广场、地铁出入口等;‘银边’则是沿街、沿河、沿绿带的线性空间,如围墙、桥下空间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恰恰是市民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城市界面’。”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大量“边角空间”被闲置或低效利用,不仅拉低城市颜值,造成空间资源浪费,还会造成城市功能断层、公共服务覆盖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影响。成都为完善城市功能,将这些闲置区域进行了建设覆盖,这便是微更新与微改造。

从“15分钟公共服务圈”到“5分钟幸福圈”,“靠的不是扩张,而是把微更新从单点向联动升级。”上述负责人介绍,例如锦江区的“市井生活圈”计划,将街角花园、社区菜市、文化驿站串联成网,形成“步行可达”的完整生活链。

据悉,未来,成都还将引入智慧化管理,通过科技赋能,让微更新不仅“好看”,而且“好用”,比如在桥下空间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调节灯光和通风;在社区花园设置自动灌溉系统,降低维护成本等。

重庆以垂直纵深破解山地空间的不便,成都用平面织补激活剩余空间。从解放碑环道墙面的印砖,到成都社区花园的居民公约牌,成渝两地城市更新的样本无不说明,城市更新未必需要“大刀阔斧”,建设城市不用推倒重来,而是既要锻造城市基础,更要谋出生活质量的诗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