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冬梅
“不在菌草推广研究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同事们爱拿这句话和我开玩笑。
这话真没错。我的行程都和菌草有关。
我刚从约旦安曼回来,去交流菌草技术。这之前,我在新疆带着科研团队和当地伙伴研究菌草品种在北疆和南疆的应用情况,开展了多项很有意义的实验和示范研究,希望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多贡献一点力量。
菌草是一类草本植物,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能替代木材作为培养基栽培食用菌,比如,栽培香菇、平菇、木耳和药用菌灵芝等。这项“以草代木”技术,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为农民创造致富新路径,被称为“致富草”。目前选育的菌草品种根系发达、耐旱耐盐碱,在治理沙漠化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菌草技术,不仅在国内推广,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从20多年前开始做菌草技术产业化推广,走遍国内许多地区,如内蒙古、宁夏、贵州和西藏。这些地区生态类型各异,要因地制宜探索出草业、菌业、畜牧业有机结合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目标。
国外对菌草技术需求也非常旺盛。现在,菌草技术已推广到107个国家。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在非洲,我们为当地小农户建立“10平方米菇农场”模式。农户们利用这么小的空间,就能做菌草菇培育。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从菌草种苗繁育种植、菌种菌袋菌菇生产采收等环节,逐步拆解、示范操作,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估算下来,这些年我去非洲次数接近40次,平均每年两次。
菌草技术推广跟种菌草有相通之处。菌草每一次收割后,会再长出新芽。我们“授人以渔”,在这些国家播下技术的“种子”,他们就掌握了一项致富技能。互相交流借鉴,能让菌草技术更精进。
现在,菌草技术已经推广到非洲、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等地,有的地方菌草产业还是一片“草地”,有的地方已成大片“草原”。比如,卢旺达的菌草产业为当地带动了数万人就业。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朋友称它是来自中国的“幸福草”和“中国草”。
这次,我在国内也待不了几天,去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行程已经安排上了。
(本文作者系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刊记者孙庭阳根据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