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远镜里看生命的回归


103.jpg

文| 魏启超

我是魏启超,2016年来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担任自然保护科科长。每天揣着望远镜出门时,总能想起我刚工作时青海湖的样子——一片壮阔却略显寂静的蓝。现在,这片蓝越来越热闹了。

刚入职那年,我们监测到的水鸟只有92种。每月绕着青海湖24个固定样点、13个普氏原羚巡查区域巡查时,记录册上的名字翻来覆去就那么些。但这几年,册子里的“新面孔”越来越多。

去年春天,我们在海晏县进行春季迁徙水鸟监测时,发现了被誉为“鸟中国宝”的东方白鹳。这鸟儿多栖息在东北湿地,在青海湖还是头回见。专家说,东方白鹳很挑剔,非得是水草丰美、鱼虾成群的好湿地才肯落脚。能从千里之外的东北飞来青海湖“做客”,不就是对青海湖生态环境最好的认可吗?

今年更热闹。前不久的鸟类科普宣教活动上,栗腹矶鸫、红嘴巨燕鸥、荒漠林莺等被首次观测到,这些从前监测册上见不着的鸟儿,如今接二连三地亮相,就像一群远道而来的访客,用翅膀投票,给青海湖的生态答卷打了高分。

现在算下来,水鸟种类有291种,全年栖息水鸟累计数量超60万只,湖面上越来越热闹。

除了水鸟,普氏原羚的变化更让我欣慰。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4年还不到300只,以前想瞅一眼都难。

现在可不一样了。上个月开车巡护,刚过哈尔盖镇,公路两侧的草原上就蹦出几只普氏原羚,它们在路边溜达成了常态。当前,普氏原羚总数已达3400多只。

青海湖的热闹,离不开水里的“功臣”——裸鲤,俗名湟鱼。它是青海湖“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的核心。为了保护它,青海省委、省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封湖育鱼,目前湟鱼资源蕴藏量已经从2004年的2592吨增长到2024年的12.75万吨,从“濒危”降为“易危”物种。

眼下正是湟鱼洄游季,日常巡查巡护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当地牧民群众自发拯救搁浅在河道的湟鱼,将鱼类放回至主河道。这场景比任何监测数据都让人踏实。

青海湖的水体面积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20年扩大,水位平均每年上涨近20厘米,现在水体面积已经有4650.08平方千米。看着青海湖的水一点点清透起来,沙岛的地冒出绿芽,监测册上的名字越来越多,我就觉得所有的奔波和等待都值了。

(本文作者系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由本刊记者张燕采访整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