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粮田”变“良田”

文| 彭水平

我承接了湘潭县排头乡1700多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每天在田里转转,看着眼前这长势喜人的水稻,心情都是美美的。

排头乡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田小而分散,村里一直面临水稻灌溉无水可用的窘境——零散分布的山塘,要么蓄水能力差,要么是熏人的一塘死水。我所在的仓冲村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里很多农田常年荒废,长满了野草。

我下定决心要让“粮田”变“良田”,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清理村里山塘,解决高标准农田灌溉问题。走访时,一些村民竟不以为然地反问:“山塘还清理干什么,现在谁还种地?”“这个事不是乡政府来干的吗,怎么你一个教书匠来种地?”

我白天和村干部们现场走访各村组,调研摸清山塘情况并制定整改方案,晚上和大伙一起唠家常,入户做工作让村民配合山塘整改。

万事开头难,村民很犹豫,但清理后的水塘蓄水量上来了,水质也干净了,甚至都有人在水塘游泳了。看到实效后,村民踊跃申请清理山塘。现在,仓冲村的水清了,山绿了,村里环境也更美了。

建设高标准农田虽然有财政资金支持,但合作社也需配套拿出一部分资金。这个问题一度令我发愁。

为减轻资金压力,湘潭县探索通过鼓励支持国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自有资金或金融资本增加投入,形成了“主体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助”的“投贷联动”模式,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资金压力。这个模式成功开启了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先河,不仅加速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程,也极大地提高了种粮农民效益。

我们看到,科技正在为高标准农田插上“智慧的翅膀”。走在高标准农田田埂上,一场“海陆空”联合作战正在上演: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山塘取水后(“海”)在稻田中行进喷洒,连着水塘的风送式喷雾机可覆盖田埂死角(“陆”),无人机(“空”)盘旋上空查漏补缺。这套机械化体系,让合作社高标准农田每亩植保成本从120元降至70元。

现在,我们依靠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管护可以实现动态数字化管理,成本大幅下降,效率逐年增高,真正把好收成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本文作者系全国劳动模范、湖南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由本刊记者郭志强整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