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本刊评论员

在浙江天目山北麓的余村村口,矗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个大字。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调研,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

20年前的余村曾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还是另寻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最终选择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但新的困惑随之而来——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发展?这正是当时中国很多地方面临的发展必答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的余村已成功转型为“最佳旅游乡村”,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余村并非个案。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各地勇于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共建成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0个“两山”基地,提炼的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模式日趋成熟,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保护和发展相得益彰。

“两山”理念的成功实践,开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局面。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两山”理念科学回答了三个根本性问题:

首先,“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这本质上是环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新时代的发展不能走老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GDP增长。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要保持合理增速,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其次,“如何发展”的问题。要彻底告别“污染换增长”的老路,转向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新发展模式,让绿色低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一时的GDP数字,而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最后,“为谁发展”的问题。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最终都要看群众是不是真满意、生活是不是真改善。检验发展成效,要看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因如此,我们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既有经济实惠的“金山银山”,又有生态优美的“绿水青山”,让人民群众既能享受发展成果,又能拥抱美好环境。这才是真正造福百姓的发展道路。

“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这三个关键问题,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核心在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要实现绿水青山向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的转化,就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手:一方面,深刻理解并实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发展观;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文本框:

(执笔:王红茹)


顶部